作为创新的试点,
“实验室”是一个多方参与的载体
要关注“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司司长张先恩
1984年,国家就开始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包括高校及国家重点科学院及其它国际科技院所在内,已形成了300多个国家实验室和26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他们主要是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多年以来已成为我们国家在基础研究方面的代表性研究力量。由于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90%以上没有自己的专利,亟待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近年来,我们开始在龙头企业里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应用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经过两年的发展,建了96个实验室。此外,还在军口、香港、澳门及各个省都做了不同形式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培育基地,现在有400多个。在这样的一个体量下,形成实验室的一个体系。
在这个基础之上,在“十一五”期间,我们围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从产业层面组建战略联盟,也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力。3年前,我们与财政部设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基金,每个实验室每年能获得1千万左右的年度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国家从事科学研究的一个平台,是公共财政投入,作为一种尝试的形式,应该是具有开放性、流动性和公共性的。经过几年的尝试,取得了一些经验与不足。
在这样的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之后,我们认为应该在产业上找到一些“点”,做一些试点工作。半导体照明产业基础较好,有一个实在的联盟,有较好的凝聚力,是比较典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快,竞争也非常激烈。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创新与探索,成立联合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政府组织形式的一种创新,实验室也不是一个单位,是一个多方参与的载体,未来是否可持续发展则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我们非常支持,也比较有信心,也需要大家的积极参与和研究,等做好了以后争取成为榜样,在其它领域也开展类似的工作。最后希望企业的创新能力,通过联合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促进能有很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