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14年工作总结及2015年工作要点

  2014年玉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工作总结

  玉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员单位共31家。包括高等院校10所、科研院所10家、企业11家,涵盖了我国玉米主产区的教学、科研、推广及深加工整个产业链条的优势单位。2014年以来,按照联盟约定的工作定位和目标任务,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促进了玉米产业发展,得到主管部门及成员单位认可。在科技部公布的2014年度全国共三批116家试点联盟活跃度评价成绩榜上,玉米联盟取得94分成绩,位列第四名。现将2014年度工作报告如下:

  一、对玉米产业进行全面调研,夯实工作基础

  1、调研目的。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科技部党组确定围绕科技创新进行五大战略研究,玉米种业产业研究是其中之一,并委托玉米联盟牵头做好这项工作。历时一年半多时间,科技部综合处、农业处、重大项目专题组等先后十多次召开会议,部署、督导、检查、听取调研工作,相关司局处等领导一直亲自参与指导调研活动,推进了我们了调研活动扎扎实实开展。另外,产业联盟是一项全新工作,如何担当起联盟的职能作用,必须对产业有全面的了解,对存在问题有清醒认识,只有掌握一手资料,才能起到参谋作用,这也是下大气力调研的重要原因。

  2、调研主题。结合玉米产业实际,主要围绕三条主线:一是围绕玉米种业。由主要科技部农村司农业处安排;二是围绕玉米整个产业,科技部农村司综合处安排;三是围绕十三五科技计划编制,由科技部农业司、农业部种子管理局等安排。

  3、调研过程。玉米种业联盟秘书处组织专家制定了《玉米种业科技创新调研方案》,征求了联盟成员单位及相关大专院校科研单位、部分种业企业意见。确定了调研对象、专家组成员、调研流程、日程安排及调研提纲等。7月下旬,开始实地调研和座谈。根据我国玉米布局和调研内容,先后在不同区域召开由24个科研单位及25个企业参加的4次座谈和调研会议。一是北京调研。8月上中旬,对京津冀地区进行考察。8月20日在北京召开了玉米种业科技调研推进会议。科技部农业处、农村中心及15个科研院所、企业老总等参加会议。 在座谈基础上,专家组还深入到德农种业、冠丰生物重点实验室、大北农生物中心、金色农华展示田、北京农林科学院试验田、北京国际种业园等,重点就平台建设、商业化育种、种质资源等方面进行调研。二是山西调研。8月中下旬,在山西进行考察。27日,在山西榆次召开玉米种业科技创新战略调研座谈会议。西南区域、西北区域、东北区域玉米主产区11个科研院所(校)专家、8个玉米种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参加会议。。三是东北调研。从9月22日到27日,对东北进行了大田考察。先后到齐齐哈尔、黑龙江牡丹江、阿城、绥化,吉林四平,辽宁铁岭、丹东等进行考察。9月27日,在吉林农科院召开了由8家企业及吉林农大、农科院等4家科研单位参加的座谈会。四是黄淮海调研。10月中下旬在黄淮海地区调研。在山东登海种业重点就高产栽培、育繁推一体化等等进行了调研座谈。

  4、调研成果整理与利用。调研过程以玉米产业链为主线,从市场价值链入手,落脚玉米种业创新链的设计布局和方向把握。通过调研摸清玉米种子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化发展现状,包括种子产业育种能力、企业竞争力、与国外育种体系比较、商业化育种体系以及现有品种推广应用情况、产品供求状况等,找出制约瓶颈和差距,分析深层原因,明确发展对策和方向。在全面调研和深层次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玉米产业链深度研究报告》,已编辑出版;围绕玉米种业,形成了《玉米种子产业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调研报告》,已提交科技部;围绕十三五科技规划,形成了《攻关组织形式建议》和《政策机制保障建议》以及《国家玉米良种重大科研攻关规划(2015-2020)(讨论稿)》等产业发展建议报告。

  二、广泛征询、积极反映成员单位和产业发展需求

  联盟的一项重要职责是反映成员单位需求,保护成员单位权益。为此,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征询成员单位的需求,全面了解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瓶颈,利用多条渠道,尽可能快捷全面向政府主管部门反映实际需求。

  1、多渠道广泛征询成员单位和产业发展需求。一是发放调查问卷。对象以成员单位为主,先后3次通过科技系统、联盟直接及分区域等多种渠道,先后3次对16个省市发放调查问卷。广泛征询企业在体制机制、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等各方面对技术、项目、管理及发展等方面的意见建议。二是电话征询。除成员单位外,对全国18个科研部门,注册资金3000万元以上40 个企业,进行电话问询调研;三是召开座谈会议。先后展开企业、专家座谈会议5次。对通过这些渠道收到有关数据进行了梳理整理,整理表格12个,获取数据10000多个,收到意见建议150条。

  2、千方百计反映实现成员单位和产业发展需求。在反映成员单位需求方面:先后6次向科技部农村司郭司长、科技部综合处、农业处及农业部种子局马局长、农业部科教司等做专题汇报,得到较高评价和认可。(1)8月20日,国宏宾馆向农业处做种业专题汇报;(2)12月1日在京西宾馆,交流我们玉米创新链调研成果,农业处高处长给予高度评价;(3)12月11日,在中国农科院专题向郭司长及农村中心汇报种业调研;(4)2014年5月26日6月9日,分别在农大和中种集团向农业部种子管理局领导汇报;(5)年8月12日在北京大北农向科技部郭司长、种子管理局马局长等汇报;(6)在内蒙古会议上介绍了我们选准定位,坚持四个注重的做法,计划司刘伟司长给予高度评价和大会表扬。

  同时,根据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及调研成果,以联盟名义先后向科技部提交了玉米产业科技创新7条建议;最有发展前景和重点支持的10大企业、10大科研单位建议名单;以及十三五期间重点突破5大育种技术、未来5大产品创新目标。在所提建议中,有2项已纳入决策。其中“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作为重大支撑项目,设立专项资金,其中由玉米联盟牵头4个子课题,8个科研院所企业参加,项目已进入实施阶段。

  三、协调组织成员单位开展技术协作联合攻关,促进产业发展

  在资源共享方面,充分利用联盟内部的国家工程中心、国家技术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玉米改良中心等有效资源,力求将实验设备、种质资源、育种技术等资源让成员单位共享。9月中国农科院王天宇研究员举办了“玉米优异资源现场展示交流会”。提供展示自交系材料及群体材料共计156份。其中,有评价与筛选的、育种迫切需要的抗不同类型主要病害种质资源材料78份;引进美国GEM项目创新自交系32份和基础育种群体5个;新引进美国品种保护过期自交系(E-PVP)和北美公共自交系41份。另外,有通过科企合作联合构建的、分别属于不同杂种优势群改良育种群体(瑞德群体、黄改群体和兰卡群体)材料3个,各单位提供的目标优良杂交种组合49个。各单位在共同进行种质资源的评价的同时,挑选登记了各自育种所需的材料,并观摩了基于各单位提供的材料构建的群体和蓄势准备超越的目标优良品种或组合,受到一致好评;河南农科院重点实验室免费为成员单位提供开放服务。据统计,联盟成员共对外共享价值5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28台套。联盟成员单位组织召开学术会议3次,组织对外展览20余次。

  在组织技术转移推广方面,联盟制定推广《夏玉米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等技术标准,对外转移3项产业先进技术,进一步促进了玉米机械化生产、超高产玉米培育、高效栽培以及玉米深加工等技术发展。中国农业大学分别与中国种子集团公司、金色农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和东亚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品种研发、技术共享和人才流动方面开展合作。登海种业、三北种业、中种集团等种企在全国29个等省市地区建立示范基地800多个,示范面积超50万亩,召开推广观摩培训会100余场,发放资料75000份,培训人员20000人次。

  联盟协调企业积极争取国家政策、项目支持,在超高产玉米培育及栽培、转基因育种及葡萄糖结晶技术等方面开展项目合作攻关11项,筹集项目经费1161万元。主要项目包括:《黄淮东部小麦玉米两熟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应用》、《规模化玉米遗传转化技术建立和分子标记技术研发》、《玉米原料高浓度酒精发酵的关键技术应用》、《玉米原料高浓度酒精发酵的产业技术开发》等。在争取上级项目支持的同时,协调联盟内部成员自筹经费,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理事长单位筹措经费600万元,实施了《玉米高产联合攻关》。2014年高产攻关实现重大突破:“登海618”亩产达1151.65公斤,创造了全国百亩方夏玉米高产新纪录;“登海661”亩产达1335.81公斤,刷新了全国十亩方夏玉米高产新纪录;“登海618”在新疆奇台亩产达1224.00公斤,创造了全国千亩方春玉米高产新纪录;“登海618”,在山东齐河亩产达876.60公斤,创造了全国万亩方夏玉米高产新纪录。

  通过联盟联合攻关,突破一批核心、关键和共性技术,选育审定高产优良品种12个,取得品种权5项,发明专利9项,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项。另外,联盟理事长李登海同志被中国种业协会评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

  四、参与国家十三五主要农作物重大科研攻关规划编制

  从2014年5月开始,国家启动十三五主要农作物重大科研攻关规划编制工作。主要意图是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件和109号文件,制定2015-2020年主要农作物育种重大科研攻关规划;规划编制组织分领导小组、工作组、专家咨询组、编制专家组;规划分7大作物,时间到2014年12月前完成。联盟被确定为了玉米作物编制专家组及政策机制编写组两大课题参与单位。已先后召开10多次会议,科技部、农业部相关司局领导进行专门部署,听取工作汇报,推进规划编写。并分六个专题组分别对山东、东北、黄淮海、河南、河北、北京进行专题调研。

  玉米联盟按照责任分工,除参与编写总体任务外,具体工作:一是牵头承担十三五主要农作物重大科研攻关组织形式建议,包括对科企合作联合攻关组织形式、科企合作联合攻关管理、经费支持模式等;二是参与政策机制保障方面编写。玉米联盟成员所提意见建议将更多纳入十三五规划决策中。目前已形成《国家玉米良种重大科研攻关规划(2015-2020)》讨论稿,并提交相关部门。

  五、完善联盟运行管理

  一是推进联盟秘书处的专职化建设。为保障联盟秘书处的日常工作运行,在理事长单位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办公楼安排专门办公室作为联盟秘书处办公室,办公面积达到110 m2。负责联盟上传下达、对外沟通,以及日常管理。目前,联盟秘书处配备专职人员4人,兼职7人。提供充足日常办公和必要活动经费,保证秘书处工作正常运转和各项活动的开展。

  二是完善信息沟通共享机制。试点以来,联盟秘书处主要围绕成员单位关心的热点问题,通过《联盟简报》和联盟网站两个渠道共享信息。开辟了产业热点、政策解读、行业动态等10个专题栏目,定期向成员单位提供信息。目前,已出版《联盟简报》17期,累计下发玉米产业资讯邮件200余条,建立了联盟与外部、联盟秘书处与各成员单位、成员单位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平台。

  三是健全规章制度。目前已制定了《玉米产业技术战略创新联盟组织机构工作规则》《玉米产业技术战略联盟经费管理制度》《玉米产业技术战略联盟人员管理制度》《玉米产业技术战略联盟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等6项制度,并全部上墙,接受监督。较好保障联盟利益需求,为联盟成员服务,为产业服务。

  2015年玉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工作要点

  2015年玉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工作总体思路是,按照科技部对产业联盟的四性定位及六大作用的要求,立足玉米产业发展实际,积极作为,通过夯实基础,规范运行,推进协同创新,联合攻关,着力解决影响产业发展的共性瓶颈技术因素,力争实现玉米产业由最大向科技创新能力最强的转变。

  一、继续发挥好在产业规划发展中的组织、建言献策作用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关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关键年和衔接年。要在前期联盟组织进行的大量调研、整理、规划编写的基础上,利用好调研成果,最大限度纳入决策。发挥联盟组织优势和大专家、大牌子(工程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字号)优势,争取更多机会、利用好各种渠道,参与国家战略研究与发展规划制定工作,使各成员单位的意见建议尽可能多进入上层决策;争取更多机会参加国家重大项目、重点课题的研究及产业化,共享联盟政策实惠,促进产业发展。通过努力,最大限度的将联盟成员需求反映到国家顶层设计;最大限度的将产业共性关键急需解决瓶颈技术问题争取纳入国家项目安排。

  二、推进科技创新协作,提高产业水平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促进产业发展,是联盟成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5年重点抓好:一是积极开展联合攻关和技术研发。根据区域、产业链条各自实际特点,广泛聚集产学研等创新资源,联合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提升产业核心技术竞争力和产业创新效率。二是积极促进成果转化及产业发展。提倡多种形式开展产业服务、资源合作、共性技术研发服务、技术转移和人才培养服务,促进产业协同创新能力提升。提倡联盟成员间资源共享,包括设备仪器、种质资源、先进技术等。

  三、着力加强联盟间交流合作

  突出做好与新疆玉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合作。通过科研项目合作、技术推广合作,以及共建示范基地、中试基地和工作站等)途径,力争在选育高产优质高抗玉米新品种、联合开展高产攻关、建设高标准制种繁种基地实现实质性合作。目前已在新疆建立起子公司《登海昌吉种业有限公司》;建立制种基地4万亩;在新疆开展联合高产攻关,并创春玉米高产记录。同时,与新疆玉米产业联盟签署了合作战略协议,实现合作共赢。与此同时,加强与其他产业联盟的交流合作,实现大合作、大联盟,推动产业升级。

  四、做好联盟规范运作和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舆论宣传,提高联盟影响力。利用多种渠道,对联盟成员单位及协作创新的新做法、取得新成果、工作新动向等进行大力宣传,提高联盟活跃度。包括网络、报纸、电视电台等媒体,提高联盟社会影响力。同时,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通有网站,各成员单位积极参与信息上报发布和共享。提高和规范《玉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简报及《玉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站》的质量,加大信息量和时效性,增强可读性、实用性,简报每年确保4期出版。

 

  二是加强联盟秘书处队伍建设,为成员单位和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按照科技部要求和工作需要,联盟理事长单位将在秘书处人员配备、办公设施、办公经费等提供良好的条件,以保障正常工作的开展。在目前已开通玉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站、编印《玉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简报的基础上,力求在实用性、规范化上有突破。也希望大家共同参与,将调研报告、最新活动、成果等上报,让大家共享。加强产业上下游之间的沟通联系。落实联席会议制度,通过项目、会议及创新平台共享等各条渠道,加强沟通,促进协作,实现产业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