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14年工作总结及2015年工作要点

  油菜是世界重要的油料作物。2014年,我国夏收油菜籽产量1376万吨,折合油脂约450万吨,是我国国产第一大植物油,占国产植物油总量41%以上。每年生产菜籽蛋白饼粕约700万吨,也是仅次于豆粕的大宗饲用蛋白源。在我国油料、油脂大量依赖进口的情况下,油菜生产对保障我国食用植物油脂和饲用蛋白质的有效供给,促进养殖业和加工业发展等诸方面均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014年油菜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突破油菜加工产品单一、附加值低的战略性、共性关键技术瓶颈为目标,加强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对于推动我国油菜产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发挥了战略引领、技术带动和产业推进等重要作用。

  一、 本年度开展的主要工作

  1. 我国油菜品质达历史最好水平

  2014年我国油菜品质创历史最好水平,呈现“两提高”、“双降低”的特点,即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提高,芥酸和硫甙含量降低。

  据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提供的检验报告显示:油菜体系25个试验站所辖地区油菜籽双低达标率达76.43%,芥酸平均值为5.38%,硫甙平均值为33.77μmol/g饼,含油量平均值为42.99%,蛋白质平均值为24.71%。与前七年平均值相比,2014年油菜双低达标率高出13.98个百分点,创历史最高记录;含油量高出平均值0.7个百分点,抗营养物质芥酸低于平均值2.41个百分点,硫甙低于平均值14.22μmol/g饼,蛋白质高出平均值0.61个百分点。

  联盟针对当前我国油菜产业的发展现状,相继提出了“产油量倍增”的发展目标,及“三高五化,南扩北进、粮油兼丰、优质生态”的技术途径,对推动我国油菜产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2. 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模式开启油菜生产方式变革

  针对机械化程度低导致生产效益低、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的制约瓶颈,联盟理事长单位联合成员单位和其他油菜科研优势单位,围绕高产、高抗、高效和机械化目标,集成融合了品种、机械装备、植保、土壤肥料、栽培等5大领域的9项关键技术,建立了油菜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模式。

  采用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模式后,菜籽实际亩产可达210公斤,按收购价每公斤5.5元(中双11号菜籽含油量达49%,其收购价格可比一般品种高10%以上)计算,每亩种植收入1155元。扣除机械、种子、农药、肥料等物化成本每亩约425元、人工投入每亩60元(清沟排渍),每亩纯收益670元左右,比传统种植方式增加收益约755元,实现了“两高双增生产”(提高单产、提高效益和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增加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专家一致认为,油菜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模式实现了“两高双增生产、轻松快乐种田”,将使劳力繁重、效益低下的传统油菜种植方式告别历史,开启了我国油菜生产方式变革之门,将促进油菜生产实现“三高”(高产、高抗、高效)、“五化”(机械化、轻简化、集成化、规模化、标准化),从而大幅提高我国油菜生产水平,增强食用油自给能力。

  3.联盟多项成果入选农业部主推品种和技术

  联盟主持研发的功能脂质特色资源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入选了2014年度农产品加工十大科技创新与推广成果,该技术已在湖北、甘肃、河北、江西、湖南等省市十多家企业推广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获得2012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联盟主持培养的油菜新品种中双11号、阳光2009、中农油6号等入选农业部2015年油料主导品种,油菜机械化生产技术、油菜轻简高效栽培技术、油菜主要灾害防控技术入选油菜生产主推技术。中双11号、阳光2009、中农油6号、中花16皆为增产潜力大、适应性广、抗性强、品质优、产量高的油料新品种。其中中双11号连续6年入选农业部主导品种,适宜在江苏淮河以南、安徽淮河以南、浙江、上海的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阳光2009适宜在湖南、湖北、江西的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中农油6号区试适宜在长江中游的湖北、湖南、江西以及长江下游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联盟主持研发集成研究的油菜机械化生产技术、油菜轻简高效栽培技术、油菜主要灾害防控技术可有效节约耕种、收获等各环节的人工成本,确保油菜生产高产高效。其中油菜主要灾害防控技术包括“一促四防”抗灾技术、主要害虫防治技术、封闭除草新技术、根肿病综合技术。

  4.组织科企对接与技术培训会,助力油料加工产业升级

  为强化联盟内部技术信息的沟通和对接,2014年油料加工技术培训暨科企对接会和湖北省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研讨暨产学研对接会,通过技术发布、成果展示、投资洽谈和产业发展交流,现场签订对接协议14个,涉及油菜籽等油料的贮藏、油脂制备、饼粕蛋白高效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等多个领域。以联盟成员单位为主的湖北奥星、湖南盈成油脂、山东鲁花、中粮集团、中油宏大等20多家国内油菜加工代表性企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武汉轻工大学、国家粮食局武汉设计院等11家科研单位参加了对接活动。

  5. 加强联盟服务企业的深度和广度,技术、成果转移成果显著

  联盟设立院士工作站,派出科技特派员4人,组织常年性技术专家组4个,足迹遍布长江流域上、中、下游及西北地区,为80多个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200余次、培训技术人员3000余人次。本年度新增服务对象有中粮黄冈油脂有限公司等中粮集团10家企业和中纺荆州油脂有限公司等中纺集团4家企业。本年度对外转移重大技术成果20余项,合同总金额达9000多万元。

  6.进一步升级了油菜产地化加工技术集成示范基地

  为了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油菜产地化加工技术体系,本年度,油菜加工战略联盟在农业部的支持下进一步升级了油料产地加工技术集成基地。将油菜脱皮(壳)、调香、低残油低温压榨和低温物理炼制工艺技术和装备组装集成,建成了日处理50吨的油菜脱皮(壳)、调质、低温压榨、油脂物理清洁精制中试生产线。优化了油料产地加工工艺技术方案和成套化装备及自动化控制系统,与传统工艺相比,加工成本降低40%以上,新产品附加值提高30%以上,加工增值率提高了20%以上。

  7.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充分了解国内外油菜加工新动态加并建立联合实验室

为了掌握了国际油菜加工的研究动态,引进吸收国外先进加工技术,油菜加工战略联盟本年度派出了8人次赴德国、澳大利加拿大、新西兰等油菜加工与高值化利用的发达国家开展交流合作,引进了植物饼粕生物改良与高值化利用等关键技术,参加了美国油脂化学家年会,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理学院建立了脂质化学与营养联合实验室,与来访的加拿大签订了油菜饼粕利用方面的备忘录,上述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为提高我国油菜加工利用技术与联盟的服务水平提供了指导与借鉴。

8.通过建设油菜博物馆,报纸宣传等多种形式,宣传油菜产业

中心在双低油菜生产示范县湖北省沙洋县建设了全国唯一的油菜博物馆,中国沙洋油菜博物馆包括主馆、副馆及户外体验空间,占地区域3300平方米,是集科普性、学术性、文化性、体验性于一体的主题博物馆,被誉为中国油菜产业的亮丽名片。通过谱写油菜产业之歌、录制油菜科技之光宣传片等多种形式,宣传油菜产业、油脂营养知识等,通过文化元素提高民众对油菜产业的认知,从而提升油菜产业的影响力。

 

  二、油菜产业急需的多项共性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1、适宜我国菜籽特点的产地化加工共性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

  (1)油料全程低温制油关键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成效显著

  联盟以油料脱皮(壳)、低温压榨、低温清洁物理炼制新技术和新装备为核心的全程低温制油新工艺,已经在在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安徽、浙江等地46家油料加工企业推广应用,建立了40多条油料高效加工生产线。2011-2013年,应用企业累计新增产值199.08亿元,新增利润18.13亿元。培育了“奥星”、“荆楚花”、“茶香物语”、“本草天香”等高级食用油品牌26个。联盟主持完成的“油料全程低温制油关键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获得2014年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一等奖。

  (2)菜籽小型化加工技术与装备取得突破

  针对现有油料榨坊存在的设备简陋、工艺落后、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联盟在去年研发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了小型低残油低温榨油机(100kg/h)、油料调香等技术,并集成清理、输送和过滤技术设备,开发出了加工量为2吨/日的产地化小型油菜籽加工技术装备,具有提质增效、节能降耗、营养安全等特点,为油菜产地化加工提供了关键技术和设备的支撑。

  (3)菜籽饼粕中油脂新型取技术取得新进展

  针对脱皮双低菜籽油料低温压榨饼采用传统浸出工艺,毛油品质差,“高温脱溶”过程造成饼中蛋白品质劣变和热敏性功效成分损失等问题,建立了脱皮双低菜籽压榨饼的低温亚临界流体脂质提取工艺技术,探明了不同预处理工艺的油脂提取率和对所得油脂和蛋白品质变化的影响,以及萃取条件对亚临界丁烷萃取双低菜籽脱皮低温压榨饼油脂提取率的影响,油脂提取率可达95%以上,残油小于1%,且饼粕蛋白变性程度较低。具有提取效率高、脱溶温度低、较超临界技术生产成本低等优势。

  (4)油菜籽高效低耗制油新工艺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针对现有油菜籽加工工艺中存在的能耗水耗高,菜籽油微量营养成分损失严重的问题,本项目将联盟现有科研成果进行组装集成,在联盟成员单位湖北奥星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建设一条800T/D双低油菜籽破碎、低温预榨、膨化浸出制油新工艺示范生产线,制取低温预榨菜籽油、饲用菜籽粕等新产品,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工艺是一种崭新绿色节能环保工艺。本项目的研究成功及推广应用,将改变我国油菜籽加工的单一模式,提高主导产品:菜籽油和菜籽饼粕的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对行业科技进步、农产品深加工新技术推广均具有重要意义。

  (5)高品质菜籽油开发与推广成效显著

  油菜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发“中油”系列高品质菜籽油获得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产品金奖。本产品以优质菜籽油为原料,通过联用菜籽微膨化生香技术、菜籽脱皮技术、低温压榨和油脂物理精炼技术,从源头上避免了化学和高温处理过程,产品既有效保留了优质菜籽油原有营养成分,也防止了因过度精炼产生反式脂肪酸等有害风险物质,产品原香风味浓郁,氧化稳定性好,富含天然维生素E、植物甾醇、菜籽多酚等微量营养成份和天然抗氧化剂,具有安全营养和“色、味、香、形”俱佳的特点。目前,联盟已经通过中百集团连锁超市和电子商务平台建立起了“中油”系列低温压榨油的销售网络。

  2.联盟主持完成的“油菜高含油量聚合育种技术及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针对我国油菜含油量低、育种技术落后、资源匮乏、高含油量与其他性状矛盾等突出问题,联盟理事长单位创制出的含油量达64.8%的特高油品系 YN171,刷新了油菜含油量世界最高纪录。育成了高含油量、双低、高产、多抗、广适油菜新品种5个。其中中双11号是世界上首个集高含油量(49.04%)、强抗裂角、高抗倒伏、抗菌核病为一体的双低油菜品种,并被同行专家誉为我国“迄今最适合机械化收获的优良品种”,已连续5 年被农业部选定为国家主导油菜品种。2008年以来,上述品种在长江流域9省(市)累计推广种植2585.2万亩,创经济效益18.714亿元,近三年新增经济效益15.344亿元;为油菜的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油菜加工战略联盟主持完成了“油菜高含油量聚合育种技术及应用”项目,获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3. 黄曲霉毒素高灵敏速测技术打破国际垄断,获2014年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黄曲霉毒素是迄今发现的毒性和致癌性最强的真菌毒素。由于缺少现场高灵敏准确定量检测技术,黄曲霉毒素成为农产品、食品和饲料消费安全及国际贸易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联盟通过智力引进,历时15年发明了系列黄曲霉毒素高灵敏、高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研制了具有完全自主产权的黄曲霉毒素高灵敏检测技术和配套检测仪,实现了从技术源头到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创新,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使我国黄曲霉毒素高灵敏快速检测技术跃居国际领先水平。技术成果获2014年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4.联盟主持完成的 “高产高效优质油菜中油杂12的选育与应用”获得2014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该成果采用多亲本复合杂交,选育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稳产、优质杂交油菜新品种中油杂12;在系统研究其养分吸收与积累规律,开展全程机械化研究和示范的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通过科研单位与种业公司合作开发,促进了该成果的转化,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建立了“种子生产总经销公司+市场代销网络+示范宣传”市场化开发营销模式,构建了中油杂12快速转化大平台。2006年以来,在湖北、江西、湖南、安徽等省市累计推广种植1654.7万亩,总经济效益8.42亿元,为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发展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2015年,在科技部、湖北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油菜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运行制度也在进一步完善,联盟成员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在产业中的影响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油菜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一个小联盟,有20家单位,随着联盟影响力的提升,一些单位申请加入联盟,但是申请加入联盟的部分单位和现有单位具有一定的竞争关系,如何协调各单位的关系、完善发展机制、确定在联盟内的相对分工成为目前影响联盟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联盟创新工作的开展,联盟在油菜加工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也促进了联盟企业技术的进步和竞争力的提升。但是由于目前联盟技术服务经费紧张、服务范围有限,难以为联盟外的广大油菜加工产业链相关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建议加强对联盟的支持和指导。

  四、2015年度的工作设想

  1、建立联盟成员信息交流平台,进一步加强联盟成员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联盟创新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提高联盟成员间的信任度,提升工作效率。

  2、组织联盟成员单位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并组织联盟专家委员会对2014年的工作成效进行评估的同时,对联盟成员单位进行评估,通过评估,研讨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案

  3、2015年联盟的工作重点是在2014年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示范油菜产地化高效加工技术与装备,开发高附加值菜籽油产品和深加工产品,提升油菜产业效益。

  4、进一步完善联盟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联盟成员加入、退出制度,借鉴国家科研项目的科技报告制,完善联盟的项目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