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气脱硝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12年工作总结

   烟气脱硝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于2010年1月16日成立,是在国家科技部的直接指导下,由中电投远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下称“远达公司”)等11家国内优势环保企业和知名高校院所共同发起的新型技术创新合作组织,是国家实施大气污染治理战略的重要载体。目前共有理事单位12家,成员单位15家,远达公司为首届理事长单位。联盟作为2012年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现就过去一年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 “政产学研用”的创新体系与成果转化机制建设情况

  联盟致力于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校院所深度参与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作主要从技术人才培养、创新机制建设、信息与交流平台搭建三个方面着手,为调动联盟各方资源、深入开展“政产学研用”的各项工作提供支撑。

  (一)创新人才培养

  联盟理事单位远达公司自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以来,引进了以联盟单位清华大学、重庆大学两位院士为核心的专家团队,指导和支持远达公司在烟气脱硝、催化剂制备、资源化利用等领域开展课题攻关,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帮助远达公司组建兼具科研与工程应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已开展课题3项、培养博士5名、硕士9名。

  同时,远达公司与清华大学联合组建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2名博士先后进站,并在SCR脱硝催化剂领域的课题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创新机制建设

  联盟实行“项目协议制”,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约定项目的承担形式、投入分配方式、资源使用方式等,采取一个事项对应一个协议的方式,组织和推动联盟工作的开展,保障和监督联盟成员单位的权力的使用和义务的履行。

  同时,联盟内部实现了资源共享、互助合作的工作机制,高校院所为联盟提供和输送基础研究、高端科研人才,企业为研究成果提供示范应用、产业化推广的平台,使联盟的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

  (三)信息与交流平台搭建

  联盟通过开展丰富技术交流与学术研讨、搭建信息平台等加强联盟各单位间的信息共享和合作交流,为联盟真正成为各成员单位开展技术创新、统筹科研资源、分享技术成果的载体发挥作用。

  1、组织和参与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

  2012年12月10日,由联盟主办,远达公司、国电龙源环保和清华大学3家单位在北京联合承办了“2012烟气脱硝产业与技术论坛”。科技部创新体系建设办公室主任徐建国,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烟气脱硝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副理事长郝吉明,环境保护部总量司司长刘炳江,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巡视员、技术创新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李新男,中电投集团总经理助理袁德,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黄波副处长,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王磊处长,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唐松博士,发改委高技术司顾培博士,国资委规划发展局蒋晓红,六大电力集团环保主管部门领导等嘉宾出席论坛开幕式。此次论坛吸引了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等近130位代表参加,来自企业、高校院所的14位专家围绕脱硝技术最新研发进展、催化剂国产化研发及产业化应用、燃煤烟气脱硝催化剂开发及适用性研究、我国高灰烟气对催化剂性能影响研究及脱硝工程示范、稀土脱硝催化剂技术、工业窑炉烟气多污染协同控制技术、水泥行业脱硝技术等作了精彩的演讲。在互动讨论中,与会专家就国内外大气污染控制的前沿技术、应用技术的突破与创新、技术整合与工程示范以及技术标准化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研究,交流分享先进经验、做法与成效。

  为推动以联盟为主导地位的“联盟标准”的制定,2012年11月,杜云贵理事长代表联盟参加了“2012中国产业技术联盟标准论坛”,并作题为“关于脱硝产业联盟标准建设的相关问题探讨”的专题报告,重点阐述了“联盟标准”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推动实施“联盟标准”的建议和措施。

  2013年1月,联盟组织召开了“烟气脱硝联盟技术研究方向研讨会”,就如何结合大气污染控制的最新市场需求、政策导向和技术方向开展脱硝联盟下一步工作进行了研讨,并针对国内连续出现的雾霾天气,策划了相应的应急项目方案。

  2、搭建信息交流平台

  联盟建成了“烟气脱硝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站”,设立了“联盟动态”、“行业信息”、“标准规范”等9个版块,用以展示各成员单位的资源优势与行业实力、宣传联盟的创新成果与建设进展、增强各成员单位间的交流与互动。同时,为加强与联盟指导机构的沟通协调,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络组建立常态化联系,向联络组提交了联盟基本信息,并完成了双方网站的互链工作,在联盟管理、运行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学习交流,为联盟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同时,创办了《烟气脱硝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讯》 期刊,设置“联盟动态”、“行业资讯”、“信息交流”等4项内容,目前,已发行三期,每期通过联盟网站、电子邮件、印刷版等多种介质报送至有关主管部门、联盟联络组、联盟各单位,促进了行业内信息交流和共享,加强联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二、 主要开展的技术攻关工作和取得的进展

  联盟集合各方优势力量,组织开展多项重大科技计划的实施和申报,依托项目实施,开展了一批行业关键技术的攻关,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一)国家863计划

  以联盟为依托,多家成员单位共同承担实施了国家863计划“高效低成本燃煤电站烟气SCR脱硝催化剂开发与示范”项目。目前,已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脱硝催化剂专用钛钨粉制备工艺,建成了年产1000吨以上的超精细钛钨粉的工业生产线,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催化剂的配方,实现了催化剂关键原材料的国产化,节约催化剂成本30%左右;研发出了高效低成本脱硝催化剂核心成型配方及工艺参数,形成国产催化剂混炼、挤出、干燥和烧成工艺,实现催化剂生产中核心设备的国产化,形成采用国产设备的催化剂规模化生产线;完善了催化剂评价系统,形成行业脱硝催化剂的性能检测评价标准,并积极申报《脱硝催化转化器性能测试技术要求》国家标准;开展了适合我国高含尘烟气特点的脱硝催化剂研制,依托国电金堂发电有限公司烟气脱硝工程建成了示范工程。开展了基于宽工作温度烟气脱硝催化剂粉体的蜂窝成型工艺研究;开展了催化剂制备方法的创新,制备了纳米尺度的催化剂;催化剂的活性温度窗口范围250-450℃,对同时含水蒸汽、SO2的烟气反应活性稳定。

  项目实施进展顺利,完成了既定目标任务。

  (二)国家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由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郝吉明院士牵头负责的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我国未来十五年NOx污染控制技术途径研究”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并评为优秀项目。该项目成果为推动了我国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修订,国家制定氮氧化物控制技术政策和燃煤电厂选择经济合理的脱硝工艺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三)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

  由联盟理事单位浙江大学和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单位共同合作,成功申报的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大气污染控制重大环保装备运行效果评价技术标准研究与应用示范》课题于2012年1月正式启动。该课题主要通过对燃煤电站锅炉烟气污染物控制装备脱硫脱硝除尘及钢铁烧结烟气脱硫除尘等关键设备运行效果的监测及评估,重点突破上述重大环保设施运行效果监测及装备性能评估技术标准,并通过相关标准研发和规范,以期提升大气污染物控制装备的质量,发挥大气污染物控制装备对提高大气污染防治水平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作用,促进环保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 先进成熟技术的示范推广情况

  联盟各单位以市场为导向,结合我国的大气排放新标准,在承担实施各级科技计划的同时,开展了工艺提升及成果的示范推广等工作,在SCR脱硝催化剂、SCR烟气流体模拟技术、催化剂粉体国产化等领域的技术应用都取得了成果和进步。

  其中,通过引进、消化与再创新开发的脱硝流场模拟与实验技术具有周期短,成本低等特点,已成功应用于江西新昌、江苏常熟、国华台山等15个电厂约30个脱硝机组,指导工程设计与优化项目10余个,节约项目成本约400万元。

  依托联盟,自主开发的国产原材料脱硝催化剂已经在国内市场中标超过3万立方米,订单装机容量超过4万MW。

  四、 战略性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培育

  一直以来,联盟积极开展符合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新技术、新产业的探索和培育,经过几年的积累,已形成了阶段性进展,其中的重点项目有:

  (一)脱硝催化剂再生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

  随着脱硝催化剂的大规模应用,2-3年后化学寿命结束的废弃催化剂将面临着处理的难题。为节约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联盟开展了燃煤电厂脱硝催化剂再生技术的研究,开发出了再生化学药剂配方和成套工艺,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脱硝催化剂再生技术。目前,该技术已在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厂7#机组进行了应用。按照“十二五”末10亿千瓦的火电装机容量计算,预计“十三五”期间,失活催化剂约在3-5万m3/年,再生技术市场前景广阔。

  (二)二噁英脱除催化剂的开发与产业化

  随着垃圾焚烧比率的不断提高,二噁英类污染物排放将进一步增加,而2010年国家发布了《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征求意见稿),二噁英类污染物排放限值降低了90%,对于新的二噁英去除技术需求逐渐迫切,二噁英催化脱除技术已成为当前国际研究的热点。针对上述问题,联盟已组织启动了二噁英脱除催化剂的开发,并完成了前期的调研工作,据初步估计,“十二五”期间垃圾焚烧电厂二噁英处理约需催化剂20000立方米,预期市场规模可达10亿元以上。

  五、 存在的问题

  联盟虽然有效的整合了多方资源,作为平台起到了桥梁纽带作用,但在运行期间也遇到了诸如联盟为非法人社团组织、内部联系与合作程度不够等问题。

  (一)联盟为非法人社团组织

  产业联盟不是通过法律程序注册的经济实体,不具有法人资格,它有别于协会这样的社会团体,并不是经民政局备案并登记为面向全社会的法人社团组织,无独立的银行账号,这使得联盟在运行过程中可能无法解决非实体组织产生的一些问题,如成员单位的会费收取问题、在合作研发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等,可能导致产权的模糊,易产生纠纷。

  (二)内部联系与合作有待加强

  产业联盟内部的信息、知识资源的整合度不够,协同效应有待加强。我国目前产学研结合机制还不够完善,存在校企双方价值取向不一致等问题,双方未能找到很好的结合点,宜在现有基础上加强进一步的合作。

  六、 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一)扩大联盟成员范围,在现有的高校、研究院所、环保企业的基础上,吸收电厂、水泥厂等终端用户成为联盟成员,以达到技术创新能更好的为用户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组织联盟内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如区域灰霾前驱物深度控制技术、废弃脱硝催化剂处理技术、催化剂再生技术等,开展技术合作,通过盟员单位间的创新资源有效分工和合理衔接,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形成联盟产业技术标准2-3项,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三)进一步完善联盟良性发展的运行机制,协调成员分工及产品配套形成产业链;围绕开发共同目标市场、降低创新成本等,探索实行联盟成员间融资拆借、互相担保、采购让利、基础设施和基础平台共享共用的多种运转模式,实现联盟市场利益最大化。

  (四)探索联盟各成员通过合资、合作、联合研发、交互许可、供应商契约等方式结成利益共同体的新途径,在国内外市场的开拓和竞争过程中形成合力,占据优势地位;各成员单位共同打击侵害联盟专利权、商标权等行为,维护联盟合法权益。

  (五)开展联盟技术创新成果、研发投入和创新产品的统计分析,为制定联盟发展规划和开展市场预警预测提供决策依据。实施技术转移,加速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推广运用,推动和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