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工作总结
自联盟第二届理事会换届以来,在国家科技部及相关部委领导的支持关怀下,在理事会的领导和推动下,在联盟成员单位的相互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坚持“引导产业发展、推动技术创新”的宗旨,以实现“在政府相关政策引导下,促进实施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活动与技术扩散,推动共性技术应用”为目标,在推进联盟组织化、制度化、规范化运行方面,在研究制定行业科技发展战略及规划、组织策划和承担实施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开展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和研制开发重大典型产品方面,在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与搭建联合攻关研发平台方面;在开展技术辐射、培育农业装备重大产品创制的产业集群、推动联盟内外合作与交流方面,开展了系列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取得了显著运行成效,得到了科技部、社会以及媒体的充分肯定,得到了成员单位的认可,促进了联盟的建设与发展,稳步推进了产业技术创新与进步,联盟工作进入新的阶段。
一、2011年开展的主要工作
1、联盟组织化、规范化运行进入新的阶段
(1)组织召开了2011年度联盟工作会
2011年6月9日,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11年度工作会议在北京西郊宾馆召开。联盟首批十五家发起成员单位代表、联盟第一届理事会理事、联盟咨询专家委员会与专家技术委员会委员、联盟拟新增成员单位代表和联盟秘书处代表等100多人参加了会议。国家科技部政策法规司李新男巡视员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工程院汪懋华院士、罗锡文院士,中国科学院任露泉院士应邀出席了会议。
联盟秘书长、方宪法副院长围绕联盟成立近四年来,在组织制定产业技术发展规划、组织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安排自研突破行业共性技术、建立区域特色专业研发中心、联合共建基础创新平台、推进联盟内外部多元化合作、开展对外宣传等方面做了第一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并强调了下一步在加强联盟自身建设、突破重大产业技术、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扩展联盟成员、推进外部合作、构建国家农业装备重大创新基地、加快推进联盟国际化步伐等重点工作。
会上,联盟咨询专家委员会、理事会、技术委员会、新增联盟成员单位代表纷纷就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发展方向、联盟运行机制、学科共同发展等方面对联盟发展建言献策。
(2)进行了第二届联盟理事会、专家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换届选举工作。
2011年6月9日,在联盟2011年度工作会议上,进行了第二届联盟理事会、专家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换届选举工作。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李树君院长当选为联盟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专家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方宪法副院长等4位专家当选为第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专家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方宪法副院长兼任第二届秘书长。
秘书处设在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秘书处办公室设在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科技发展部。
(3)联盟成立咨询专家委员会
为进一步推进联盟建设与发展,联盟决定成立咨询专家委员会,中国工程院蒋亦元院士、中国工程院汪懋华院士、中国工程院罗锡文院士、中国科学院任露泉院士、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理事长高元恩研究员、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陈志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白人朴教授、中国农业大学高焕文教授等8名行业资深专家应邀成为联盟咨询专家委员会会员。咨询专家委员会设立主要任务是:(1)联盟的技术发展方向、规划和重点项目;(2)联盟的运行发展机制;(3)全面咨询、建议和意见。
(4)联盟新增27家成员单位,成员单位总数达到42家
按照“面向市场、优势突出、地域特色、平等自愿”原则,基于农机农艺结合、空白领域拓展、高新技术支持等方面发展急需,联盟新增了一批联盟成员,吸纳了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知名企业,具有基础研究、共性与前沿技术研发优势的大学和科研院所,从而实现了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优化了创新资源要素,形成了全产业链技术创新支持平台。会议新增27家联盟成员单位,包括山东常林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吉林大学等13所大学、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等8家科研院所。
目前,联盟共有成员单位42家,其中企业14家,大学17家,科研院所11家。
2、统筹组织并完成了国家“十二五”农业装备产业科技发展规划和重大专项总体实施框架,全面布局国家“十二五”农业装备领域科技重点任务,奠定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组织完善了统筹布局“十二五”重点科技任务的《农业装备产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组织凝练了“多功能农业装备”重大专题,列入《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成为现代农业科技领域7个重点专题之一。组织完成了“农业装备产业科技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围绕“973”应用基础研究、“863”高技术研究开发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3个层次部署6项“十二五”重大科研项目内容,农业装备在国家现代农业领域科技地位显著提升。
完成了科技部农业装备科技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全面梳理了世界著名农业装备企业走向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和成功模式,提出了我国农业装备企业国际发展的战略选择以及国家支持企业创新国际化发展的重点部署与政策、措施。
3、重大项目的组织实施取得显著成效,推进了产业技术创新
(1)召开了“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研制”总结表彰会
2011年6月9日,在北京隆重召开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研制”重大项目总结表彰会暨“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现代多功能农机装备制造关键技术研究”重大项目启动会。中国工程院汪懋华院士、罗锡文院士、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沈青副司长、吉林省科技厅张伟汉副厅长、部分课题参加单位所在地方科技主管部门有关负责人、项目专家组成员、课题承担单位领导及课题负责人等200多人参加了会议。
“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研制”项目是在科技部统一部署下由中国农机院负责组织实施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是截止目前我国政策性支持农业装备行业科研开发资金最多的项目,也是以转制院所为牵头单位组织国家重大项目的试点,更是科技部落实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创新体系建设的积极尝试。本次会议一方面总结“十一五”“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研制”项目的成绩、经验,表彰项目实施中具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团队和个人,另一方面部署“十二五”“现代多功能农机装备制造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落实各项管理要求,确保全面完成项目各项任务。
为总结“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研制”项目取得的成绩,表彰先进、振奋精神,鼓舞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十二五”期间做出更大成绩,会议颁发了5项“优秀组织奖”、10项“优秀团队奖”、22项“突出贡献奖”以及授予做出特殊贡献的12名同志“特殊贡献奖”。
(2)全面启动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现代多功能农机装备制造关键技术研究”。
项目围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内容,以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的要求,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目标,以“夯实基础、强化能力、重点提升、全面推进”为方针,统筹考虑持续提升基础装备水平的设计制造和智能化技术需求,统筹考虑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优化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装备需求,统筹考虑农业生产关键环节与全程机械化装备需求,统筹考虑规模化作业与丘陵山地经济型作业装备,统筹考虑主要粮食作物生产与经、饲、果、牧协调发展的装备需求。
项目围绕主要粮食作物全程作业升级、优势经济作物收获关键环节、全面推进丘陵山区机械作业主线,依技术层次和研究内容的侧重,设置先进制造与智能化共性技术研究、重点产品研制、集成开发与示范3个层面共12项研究任务。优先安排了以智能化技术为引领的田间作业智能控制关键技术装备及农业机械人等智能装备研发,重点设置了提升农机装备先进制造能力的专业底盘数字化功能设计、关键零部件精益制造工艺与复杂件精益制造技术研究,超前部署了具有国际竞争焦点、替代进口的400马力级重型拖拉机技术及配套联合作业机具,重点安排了以林果业带动发展的丘陵山区主要作物生产关键装备与设施,以及棉花、甘蔗、番茄、苎麻等典型优势经济作物收获技术与装备,统筹部署了已具基础、技术创新升级提高作业效率的多功能谷物联合收割机,玉米种植与全价值收获利用、轻简化水田作业、草地复式作业以及典型农产品产地分级处理提高商品性的成套技术装备。
项目实施将重点提高农机装备先进制造技术水平,提升产业素质;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夯实自主创新发展的基础;创制重大装备技术产品,填补重点作物、关键环节装备空白,提升粮食生产全程装备能力。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国际竞争焦点、产业发展亟需的重大产品,凝聚和培养一批具有工程技术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培育一批具有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科技型企业集团,带动优化产业资源共享和整体素质提高,建立完善的产学研创新体系,显著提高我国农业装备领域技术创新能力,加快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支撑农业现代化建设。
突破400马力级重型拖拉机电液控制的无级变速传动系技术、配套联合作业装备技术、大通量高效分离清选技术、丘陵山地机具行走技术、茄果色选分级技术等重大装备技术,农机专业底盘数字化功能设计、关键零部件精益制造、复杂件精益制造工艺技术等共130~140项关键技术;
研制400马力级无级变速重型拖拉机及配套联合作业机具、10kg/s通用型多功能谷物联合收割机、3行普及型与6行智能采棉机、倒伏甘蔗联合收获机、加工型番茄联合收获分选装备等新产品70~80种,自走式静液压底盘、分离清选装置、光电色选装置、农机零部件制造等新材料、新工艺、新装置和典型部件20~30项;申请国家专利150~180项,软件著作权40~50项,起草行业标准、产品标准与作业规程不少于60项;撰写技术发展报告35~40篇;发表论文240~260篇;培养研究生300~350人,中高级技师和年轻技术骨干350~400人;建立农机装备数字化设计与复杂件精益制造,主要粮食作物、典型经济作物、轻简化水田作业、丘陵山区主要作物生产、草地复式作业、典型农产品产地分级处理等装备开发与示范基地35~40处。通过项目创新性核心技术研究带动,培养一支具有技术研究、产品开发、试验检测的高素质、高水平工程师、工人技师队伍,打造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联盟科技人才团队。形成从应用数字化设计、到大型产品先进制造的农用动力、主要粮食作物全程生产装备、优势经济作物生产关键装备制造基地及产业链配套集群。
项目预算总投入29373   万元,其中支撑计划专项经费投入12973万元。由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现代农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呼和浩特分院等企业,中国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吉林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等研究院所牵头组成的12个课题组,形成了技术特色资源相对集中、生产制造优势充分发挥的28家承担单位(课题任务书和预算书中涉及的一级参加单位)及55家协作单位共804人组成的联合研究队伍。
(3)“现代农机智能装备与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圆满完成
“现代农机智能装备与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是2010年启动的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重点项目,是联盟组织实施的第一个863计划项目,由中国农机院牵头实施,共设置5个课题,实施期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1月。项目立足智能农业装备技术的基础理论,着眼大型高效智能和轻便智能装备技术,以战略性、前瞻性和前沿性技术为重点,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和应用基础技术,强化空白产品核心技术供应能力和提升产品档次,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装备技术应用基础研究能力和农业装备智能化技术水平。
项目实施取得丰硕成果。联盟优势单位以及行业内外相关22家优势单位投入资金5800多万元,其中863计划专项资金2776万元,投入了257人,突破共性关键技术36项,开发农业装备新产品、新装置16种;7项科技成果通过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鉴定,达到国内领先以上水平;申报专利64项,其中发明专利37项;授权专利24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获得软件著作权登记11项;制定企业标准3项;发表科技论文78篇,其中SCI或EI收录达到37篇;培养博硕士研究生63人。
项目实施突破了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土壤工作部件模拟试验自动检测平台、智能化精量播种模拟系统等智能化土壤-植物-机械工况模拟系统技术解决了大型农机全天候试验的技术难题。研发的联合收割机多参数调控执行系统、3~10kg/s喂入量测控装置、具有总线接口功能的联合收割机作业流程故障诊断预警模块,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研发的采棉机在线测产、行走速度自动控制、自动对行、监测系统等智能控制系统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发的轻小型农机动力底盘、变轮距变地隙等关键技术,为山地丘陵机械研发提供技术支撑。
项目实施创新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农机产品。创新开发了基于智能化控制技术的工况模拟检测系统、切纵流稻麦联合收获机、甜高粱茎穗联合收获机、棉花打顶机、大型智能控制采棉机、丘陵山地姿态智能调控多功能动力底盘及小型收获与轻便型插秧机等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农业装备升级换代。
项目实施深化和拓展了农业装备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以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核心,集聚优势科技资源,形成农机智能装备研发协作机制,进一步深化了联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推进了联合攻关、协同创新,促进了高水平成果的产出。同时,项目实施联合了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等,拓展了联盟的对外合作和交流,进一步推进形成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创新,为推进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项目实施进一步探索了以联盟为核心组织实施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做法和经验,对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具有积极的意义。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坚持顶层设计与科学管理结合,扎实工作,做好主动指导服务与督导检查,不断提升组织管理水平;注重研究总体目标与关键环节质量结合,注重技术创新与高端人才培养结合,推进自主创新和协同攻关,确保项目研究水平上档次;同时,统筹项目、技术、人才、基地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不断推进技术、成果、产业对接,促进全产业链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推广。
(4)“大型农业动力与作业装备研制”项目基本完成
 “大型农业动力与作业装备研制”是2009年启动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是“十一五”期间继“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研制”重大项目圆满完成后农业装备领域第2个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也是首个由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实施,联盟成员单位具体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项目启动实施充分体现了科技部等部委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视和支持。项目圆满完成也表明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能够组织好、完成好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为促进产业技术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型农业动力与作业装备研制”项目重点围绕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以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对大型农用动力及作业装备的急迫需求,瞄准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装备等农业装备技术发展重点,着力突破大型拖拉机及配套的精密播种机械和种床整备联合作业机械、可变地隙/轮距动力机械与大型油菜收获等核心关键技术装备,研发300马力级拖拉机及配套的农机具技术打破目前我国该动力段大型田间作业机具依靠进口的局面,促推产品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农机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项目实施取得了一批重大实用成果。项目全面深入贯彻农业科技面向农业生产发展重大需求,突破共性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应用,力争取得重大实用技术成果的总体要求,15家联盟单位以及行业内外相关9家优势单位投入资金4975多万元,其中支撑计划专项资金1856万元,集聚了200多名科学家和工程师,突破共性关键和重大产品26项,开发农业装备新产品7种、新装置20种,大部分成果实现应用,3项重大科技成果通过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鉴定,达到国内领先以上水平。项目实施共申报专利37项,其中发明专利14项;授权专利20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获软件著作权登记2项;研制标准草案16项,其中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7项、地方标准1项、企业标准7项;发表科技论文22篇;培养博硕士研究生44人;建立示范基地7个,中试生产线7条;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项。
项目实施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大马力拖拉机研发突破了电控与传动系统、电液控制负载换档及负荷换向、闭心负荷传感液压系统、总线控制等大型轮拖技术,实现了传统大功率拖拉机产品技术升级,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农用动力技术平台。可变地隙与轮距动力机械研究突破了地隙与轮距动态调控技术、同辙转向、气液平衡减震、基于电液控制的防滑和同步驱动等技术,配套中耕作业装备技术,满足棉花、玉米、大豆、油菜等农作物中后期田间生产管理要求。精密播种机械研究实现了高速气吸式排钟、分层施肥、种肥气流输送与电子监控、宽幅液压折叠等关键技术的突破,满足种床整备、分层施肥、精密播种、覆土、镇压等联合作业技术需求,水平国际先进。种床整备联合作业装备研发突破了深松工作部件脱附减阻、耕深调节自动控制等关键技术,水平国际先进,满足灭茬、深松、碎土、平整、镇压等联合作业技术需求。大型油菜联合收割机突破了油菜纵轴流脱粒分离、高效清选与拨禾轮液力驱动等关键技术,水平国内领先,为湿茎秆小籽粒作物收获提供了技术基础。
项目实施创新开发了一批重大产品。以适应土地集约化、农业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管理标准化为目标,研发的300马力级拖拉机及其配套的11行气吸式玉米精密播种施肥机、48行原茬地小麦精少量施肥播种机、种床整备机具,以及可变地隙与轮距动力机械及其配套中耕作业装备,以及大型油菜联合收割机等先进农机产品,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大型农机具的研发与应用水平,为促进我国农业装备升级换代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重大的经济效益。
项目实施进一步提升了联盟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能力。项目以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核心组织实施,是依托联盟组织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具体实践,探索了联盟组织开展产业重大技术创新活动的做法和经验,对完善产业科技创新机制具有积极的意义。项目实施坚持目标管理与过程控制结合、指导服务与督导检查结合、技术创新与难题协同攻关结合,推进构建产业技术创新链,注重关键环节质量控制、全方位高端人才培养、统筹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促进整体研究水平上档次和高水平成果的产出,推进实现全产业链技术创新。项目实施还进一步深化了农业装备领域产学研合作,推进形成了优势科技资源集聚,多层次、多领域合作的农业装备产业技术自主创新平台,推进了联合攻关、协同创新,为促进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竞争力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秸秆收集固化成型关键技术及装备”项目完成验收
 “秸秆收集固化成型关键技术及装备”重点项目是2009年启动的863计划先进制造领域重点项目,由联盟理事长单位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牵头,依托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整体优势实施,实施期自2009年至2011年。项目重点针对我国大宗农作物秸秆资源特点和收集技术设备瓶颈问题,突破秸秆机械特性、土壤植物分离机理、压缩成型、自动捆扎等共性关键技术,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压缩、成型、自动捆扎关键装置和小麦、水稻、玉米、棉花秸秆以及玉米根茬收获典型装备,构建形成了秸秆收集固化成型装备技术体系,对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以及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实施取得了丰硕成果。23家相关优势单位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其中863计划专项资金1931万元,投入了264人,突破了共性关键技术25项,开发农业装备新产品10种、新装置19种,大部分成果实现转让和应用。3项科技成果通过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鉴定,水平国际先进。研究提出标准草案39项,其中国标1项、行标20项、企标18项。发表论文95篇,其中SCI或EI收录达到46篇。申报专利78项,其中发明专利38项;授权专利26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培养技术骨干、博硕士研究生120人。
项目实施突破了一批共性关键技术。项目研究突破了秸秆物理特性检测等关键技术,为秸秆收割、拔取、调质、打捆成型以及根茬起铺、收集关键部件研制提供理论支撑,夯实棉花、玉米、小麦、水稻四类秸秆收获设备研制技术基础。研究突破了冠状植株整株强制抓取、低茬收割、连续喂入、低功耗高效切碎、自动卸料等关键技术,解决了棉秆收割技术难题。研究突破了物料压缩密度三维传感反馈控制技术,捆绳拉力与捆密度自动匹配的捆型稳定技术,秸秆流变特性与成型密度、能耗优化技术,填料、压缩、捆扎运动合成相位耦合技术,大断面均匀布料成型技术,解决了玉米、稻麦秸秆收集打捆技术难题。研究突破了根茬仿生减阻挖掘、根土分离技术等关键技术,解决了玉米根茬收集技术难题。
项目实施创新开发了一批秸秆收集固化技术装备新产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产出物的51%左右转化为秸秆,开展秸秆收集与增值综合利用,延伸农业产业链,无异于再造一个农业。项目围绕农作物秸秆规模化工业利用的紧迫需求,研制开发的10种新产品,关键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当今国际先进水平,产品技术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技术水平,有力促进了我国秸秆收集技术设备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重大的经济效益。研制开发了棉秆拔取铺条、捡拾收获、切割联合收获装备等3种新产品,进一步完善了棉秆联合收获装备技术体系,为棉秆资源规模化工业利用提供原料收集技术装备支撑。研制开发了玉米秸秆收获、调质、捡拾成捆装备、根茬起铺、收集装备,集成研制形成适应不同经营条件的联合收获与分段收获两大装备体系,促进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研制开发了麦稻秸秆中、大方捆捡拾打捆装备,实现稻麦秸秆高效收集,适应不同工业化利用需求。
项目实施在秸秆收集技术与装备领域形成了从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到示范应用、产学研结合的联合创新机制。项目实施充分发挥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协调作用,汇聚从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到示范应用等环节的产学研单位,集聚优势科技资源,形成了秸秆收集技术及装备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实现了项目、人才、基地的统筹。项目实施坚持目标管理与过程控制结合、技术创新研发与示范应用结合,注重关键环节质量控制,注重全方位高端人才培养,注重统筹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促进整体研究水平上档次和高水平成果的产出,进一步实现了技术、成果、产业对接。
(6)组织策划“863”计划重大项目“智能化农机技术与装备”,完成了领域后续启动备选项目的凝练、建议和任务申报
完成了“863”计划“智能化农机技术与装备”重大项目的凝练、组装、建议、估算和课题申报、财务评审工作,国拨经费1.38亿元,院及院属企业重点承担大型收获机械智能化与精确移栽等关键任务。
组织完成了“现代节能高效设施园艺装备研制与产业化示范”、“农村关键农资物流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与示范”、“农产品产地商品化处理关键技术与装备”、“现代畜牧业福利养殖设施与技术装备”等4项重大项目的建议和估算,通过了专家咨询论证,作为“十二五”期间陆续安排启动的重点储备项目,国拨资金预算4.5亿元。
2、优化资源组合,强化创新平台建设
充分发掘和优化组合联盟资源,联盟成员共建共享,完成了以行业共性技术研究为核心的土壤植物机器系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初步组建了以服务中小企业为主的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并组织建设了专业特色、地域优势的合作研究开发中心和示范基地。
(1)建设农业生产机械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建设农业生产机械国家工程实验室,成为目前农业工程领域唯一的国家工程实验室,也是国机集团唯一一家。在中机十院、康利达、现代农装公司、生物质中心以及投资、基建等部门的全力协助下,组织完成工艺设计、实验室结构改造设计等前期工作,进入施工改造和智能化测控试验设备和验证线技术研究、制造、招标阶段。
(2)初步组建了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积极开展面向行业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与辐射。
由中国农机院牵头,联合联盟内3家院所和4所大学共8家单位共同组建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开展面向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实验研究和联合开发,向中小企业进行成果转化和技术辐射、行业标准制订与试验检测、人才联合培养以及国际交流。
(3)组织召开农业及食品制造领域试点联盟健康发展交流座谈会。
为进一步交流各联盟的试点工作,相互借鉴和学习,促进试点联盟健康发展,为政府营造相关政策环境提供建议,作为首批启动的四个全国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之一,受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委托,牵头在北京组织召开农业及食品制造领域试点联盟健康发展交流座谈会。会议由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兼联盟专家技术委员会主任李树君院长主持,科技部政策法规司李新男巡视员出席会议并讲话,政策法规司程家瑜处长、姜卫民调研员等出席会议,农业及食品制造领域15个试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理事长、副理事长或秘书长,以及联盟试点工作联络组有关同志参加了会议。
会议围绕试点联盟合作创新机制建设的经验与问题,以及政府如何进一步引导联盟在重大科技创新活动、构建技术创新链、支撑产业发展、引导规范联盟健康发展等方面展开讨论。进一步交流了各联盟的试点工作,相互借鉴和学习,促进了试点联盟健康发展,为政府营造相关政策环境提供了建议。配合科技部政策法规司试点联盟联络组,进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工作情况调查,填写联盟标准工作情况调查问卷。
(4)联盟登记备案工作
在中关村管委会进行了联盟登记备案工作,为促进联盟规范发展,以联盟实体开展组织活动打下了基础。
(5)完成联盟评估的第一阶段工作
为进一步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健康发展,根据《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国科发政〔2009〕648号)有关规定,科技部研究制定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评估工作方案(试行)》,把评估作为引导联盟健康发展的政策工具,实现考核联盟建设和运行绩效,根据评估结果对联盟进行动态调整和择优支持,形成竞争机制,激发联盟发展活力;总结联盟成功经验,加强宣传推广,充分发挥试点的示范效应,进一步营造有利于联盟发展的社会环境;了解联盟发展的政策需求,研究完善政策措施,探索有效促进联盟健康发展的宏观管理方式等政策目标:
对联盟重点评估以下方面内容:(1)创新活动,包括履行合作协议、承担重大项目、开展合作创新等情况;(2)创新绩效,包括掌握核心技术、形成技术标准、提升经济社会效益等情况;(3)服务产业,包括制定产业规划、提供行业服务、扩散创新成果等情况;(4)运行管理,包括组织机构运行、管理制度执行等情况;(5)利益保障,包括反映成员需求、保障成员利益等情况。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按照以上内容进行了全面总结,提交了自评估报告及相关证明材料,目前已完成了联盟评估的第一阶段。
3、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快行业“走出去”步伐
积极推进与其他联盟合作交流,扩大联盟影响力。以联盟为支点,与首都新能源产业技术联盟六个分联盟之一首都生物质能产业技术联盟、首都产业工程技术创新联盟、食品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联盟的成功经验和发展模式为其他联盟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示范。
成为中关村产业技术联盟促进会的会员,积极参加中关村管委会组办的走进联盟系列活动。更深入地了解中关村产业联盟在发展过程中的战略以及面临的困难等相关问题,通过现场互动的方式集中为主讲联盟的发展出谋划策,促进了联盟间的学习、交流与合作。
积极推进国际间科技交流与合作研究。依托现有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平台,开展国际间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共同开展研究开发。一是,利用现有的由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与美国农业部(USDA)西部研究中心合作建立的中美农产品加工联合研究中心,开展农产品加工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研究、人才培养,同时拓展到其他领域的合作;二是,组织联盟成员单位面向亚洲、非洲国家开展国际农业机械新技术、新产品输出与培训;三是,组织成员单位参加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为我国优势农机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广阔的平台;四是,“引进来”,在联盟各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亚洲农业工程学会总部和EI检索英文学报搬迁至中国农机院,并由联盟副理事长中国农机院院长李树君研究担任主席,成为亚洲农业工程学会20年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国人担任的主席,国际农业工程学会EI检索电子会刊也落户中国,联盟还同海外华人农业工程学会、跨国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密切合作关系。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和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申请获得联合举办2014年CIGR国际大会,将进一步为我国农机行业扩大国际影响力和参与国际交流提供广阔舞台。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积极推进联盟组织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
进一步完善联盟的组织架构,确保联盟理事会、专家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的有效运行;根据联盟运行和形式发展,完善联盟理事会、专家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等的运行和工作制度,优化联盟理事会、专家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的人员结构。进一步推进联盟秘书处的专职化,强化联盟秘书处的日常运行。不断优化联盟运行与管理机制,建立联盟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机制,研究修订研发基金筹集以及项目管理办法,研究运行经费筹集与管理办法。积极开展科技与人才下企业服务工作,推进企业技术研发,加快成果转化,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改善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水平。进一步探讨联盟未来发展问题,推进联盟的组织化、制度化、规范化以及独立运作等问题。
(二)继续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计划任务,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组织实施好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现代多功能农机装备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做好“863”计划重大项目“智能化农机技术与装备”的启动及实施工作;推进落实《联盟科技发展规划(2008~2015年)》,组织新项目的立项工作;继续推进包括大型拖拉机、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大型打捆机、大型免耕播种机、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装备、新型施药机械等一批重大产品技术攻关和产业化转化,为现代农业生产提供装备技术支撑。
做好“现代节能高效设施园艺装备研制与产业化示范”、“农村关键农资物流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与示范”、“农产品产地商品化处理关键技术与装备”、“现代畜牧业福利养殖设施与技术装备”等“十二五”期间陆续安排启动的重点储备项目。
(三)优化资源组合,构建国家农业装备重大创新基地
继续推进联盟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产业技术攻关与工程转化平台、现代农业装备应用与产业化平台、农业技术装备服务平台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优化资源,构建国家农业装备重大创新基地,贯通科学研究、工程研发、产业化屏障,系统地、持续地支持形成技术成果产业化,重大技术产品产学研联合开发。
(四)积极推进联盟多元化合作与交流,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积极推进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机械行业,动植物品种繁育、农作物栽培以及生物制药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合作与交流,培育多学科、多专业融合优势的人才团队,建立交叉学科联合创新机制,联合开展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产业科技发展问题研究。围绕联盟多元化产业合作,积极推进完善上、下游产业链业务与市场、产业对接,做大做强产业集群,提升联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柱作用。
(五)加快推进联盟国际化发展步伐,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继续依托现有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平台,积极开展国际间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吸纳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联合国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共同开展技术开发、重大产品研制、人才培养与产业化转化等工作。加强产业技术和产品标准研究的国际化步伐,加快实现与国际标准的接轨。
联盟换届以来,我们群策群力较好地完成了联盟制定的各项任务和目标,联盟的发展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运行的新阶段。
新时期,我们要精诚合作,协力同行,始终坚持“引导产业发展、推动技术创新”的宗旨,不断推进联盟的建设与发展,推进农业装备产业技术进步,支撑产业,服务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