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肉类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工作总结
  肉类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筹建于2010年9月,次年1月正式通过科技部审批成为首批联盟试点单位之一。首届联盟由33家理事单位组成,包括雨润、双汇、喜旺、皓月等21家行业骨干企业,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9所知名高校,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3家科研院所。联盟的产学研合作创新领域涉及加工技术、加工装备、质量安全控制等,拥有工程中心11个,重点实验室13个,检测中心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和工作站14个,合理的产业布局,雄厚的硬件平台为联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1年是肉类加工联盟联厚积薄发,逐步走向成熟的关键年。联盟在科技部、北京市科委等上级部门的关怀下,在理事会的领导下,在理事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完善产业技术创新链,深化运行模式,创新各项管理机制,在技术创新资源整合、协同创新机制方面探索了一些好做法,积累了一些好经验,取得了明显进步。
一.主要工作及成绩
  为确保有碍关键、重大、共性技术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联盟进一步加快对运行管理模式的梳理总结,经各位理事、专家多次讨论凝练,明确联盟是以肉类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议为主要契约纽带,以理事会和专家技术委员会为主要运行机构,知识产权协调委员会、项目统筹领导小组、《联盟动态》编辑部为辅助运行机构,以秘书处为主要执行机构,以肉类产业联合研发基地为联盟技术平台,以技术攻关项目为主要合作方式的网络式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同时,为保障联盟各机构工作的顺利进行,联盟配套制定了《秘书处工作职能》、《肉类产业联合研发基地管理办法》、《知识产权协调委员会工作办法》等规章办法。
  2011年11月1日,联盟召开了以“新时期、新战略、树诚信、谋发展”为主题的2011年度理事会议。会上举行了理事单位授牌仪式,并签署《联盟成员保障肉类食品安全承诺倡议书》,审议了相关管理办法草案;补充了新成员申请审批程序;讨论了发生产业突发事件时的媒体应对策略,承诺在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同时要维护产业利益;商定先选取1-2个典型产品,正式着手制定联盟标准。
  2011年,联盟继续探索信任机制、责任机制、利益机制方面的建设,力图形成成员单位既能接受又有鲜明联盟特征的一系列长效机制,促进成员优势互补、取长补短。
1.信任机制
  (1)由于联盟的成立“始于信任、基于契约”,所以联盟初步建立了信任评价体系,包括信誉、规模、运营状况、风险等,选择可信赖的合作伙伴,出台《信任评价体系-指标》。
  (2)建立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构建联盟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定期收发《成员单位工作调查表》。秘书处在利用实地座谈、网络座谈、项目合作等多种交流手段促进成员进行沟通外,特别成立了《联盟动态》编辑部,实践证明这是加强凝聚力、增进信任的有效手段。2011年联盟编发了第二期《联盟动态》,得到了成员单位、相关政府部门的一致好评。
  (3)建立信用监管机构和监督惩罚机制,对表现出信誉缺失的成员表示惩戒,迫使联盟成员修正不当行为或自觉退出。通过机制的设立来规范成员的行为,保证成员的弱点不会被其他成员所利用。
2.责任机制
  2011年以来,联盟坚持以各成员单位为发展的根本,不盲目发展、不回避矛盾,不推诿责任,迎难而上,建立“大家管、大家用”的责任形式,逐步确立了全员参与的共同责任机制。
  (1)加强宣传引导,明确“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成员责任,为构建共同责任机制铺设了较好的舆论基础。
  (2)明确合作责任。联盟秘书处制定了合作项目时的工作流程,明确牵头单位、主持单位为项目完成情况第一责任人,参与单位为第二责任人。将完成情况作为该成员单位年度考核内容,将其与“惩戒办法”相结合,建立起合作过程中“人人有责”的良好环境。
  (3)开展内部评优活动。明确将于2012年开始,开展创建“联盟创新优秀单位”、“联盟活动优秀单位”、“联盟创新人才”活动,力促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形成一种良性竞争模式,进一步促进联盟整体实力的提升。
3.利益机制
  (1)在经济利益方面,联盟规定每正式开展一项创新活动前,都会在秘书处的监督下签署合作协议,对预期效益进行量化说明,充分考虑技术创新可能创造的经济价值,通过协商,在按劳分配的原则上对价值进行分割,并确定分配的方式。
  (2)在知识产权利益方面,由科企双方共同研发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可以共享;对于科研单位已有的科技成果,转让后科研单位享有保留知识产权的权利。为高效处理有可能出现的联盟内部知识产权利益争端问题,联盟成立知识产权协调委员会,配合理事会处理对外知识产权问题。
1.产业技术创新链
     16.jpg
图1 产业技术创新链
  为保证技术创新的现实意义,使技术创新与价值创造相得益彰,联盟秘书处多次组织专家、理事共同探讨产业技术创新链的各个必要环节的科学性及其间需要注意的问题,尤其提出“阶段性评价”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产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当联盟技术创新合作进行到一定阶段,合作者就要从合作创新效率等方面对合作进行阶段性总结与评价。根据总结与评价结果,合作关系或者可以形成一种系统创新有效模式:或者因为不能达标而使创新终结;或者在双方同意下进行适应性调整,并分析创新合作关系是否可以进行相应调整。这类调整包括重新界定合作创新的任务,调整合作预期和组织成规,由此进入新一轮合作,使联盟的产业技术创新系统得以整体升华。
2.科研成果
  联盟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积极探索企业生产需求,组织召开专家技术委员会,总结行业发展亟需解决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问题,整合优势资源开展技术攻关。截至2011年底,成员单位开展国家级科研项目15项,市级18项,区县级6项,项目总经费7650万元,获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87项,创制相关标准139项,发表论文127篇,获奖51项,开发新产品、新工艺860项,提升了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促进了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带动了各区域内整体生产加工水平的提高。
3.联盟标准
  肉类食品产业作为食品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产业链长、生产和流通中易发质量安全问题而备受关注。为提高产品质量,保障消费者利益,扩大联盟影响,2011年5月,联盟提出制定肉类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标准的总体思路:打造优于国家标准的联盟标准,以利于规范企业间的有序竞争,提高产业的整体质量水平。由秘书处组织专家开展联盟标准制定工作,经专家技术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在国标委备案,执行联盟标准的产品包装上加印联盟认可标志,打造联盟品牌,提升联盟的地位与知名度。
  联盟组织人力物力,广泛查阅,深入调研,探求标准化通过联盟这一形式在促进肉类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优化中的重要作用,对联盟标准的地位、制定、管理进行系统性探索,形成了标准化体系与管理服务模式的研究工作路线,为日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17.jpg
图2 标准化体系与管理服务模式的研究工作路线图
 
  为了发挥联盟对产业带动作用,本年度联盟依托技术推广项目,培训中小肉制品加工企业培训管理、研发、品控、生产专业技术人员126人。培训采用技术转让与人员培训有机结合的方式,通过讲授理论知识与指导试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传授中西式肉制品开发与加工新技术,推广质量管理、食品安全新理念,充分调动了学员的学习热情,显著提高了学员的自主研发技能和质量安全管理能力,有效带动行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提升。
  2011年,作为“十二五”的开局起步年,联盟为业界间交流搭建了多个平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为了给肉类加工企业打造一个稳定、高效的全方位交流平台,3月底,联盟成功举办第二十届“肉类加工机械及技术交流科技周”,吸引青岛建华食品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杭州艾博机械工程有限公司、石家庄晓进机械制造科技有限公司等30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参展,参观人数达万人,展品涉及机械设备、肉品添加剂、包装材料、生产用辅助设备等百余种,平均初步达成合作意向100余项。科技周为国内肉类食品厂家搭建了合作平台,为业内人士提供了合作发展的新机会,已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肉类食品加工技术及机械设备领域专业盛会。
  (2)为了推动肉类加工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提供新的交流平台,4月,联盟成功举办首届“肉类加工技术产学研论坛”。会上,多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发布了近两年的科研新成果,各位专家针对企业在加工技术、贸易、肉类安全等领域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论坛开辟了产学研合作交流的新途径,有力提升了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
  (3)为了发挥联盟对区域产业的科技成果辐射、带动作用,6月,联盟联合河北邯郸市科技局在河北省邯郸市广平县共同主办了“邯郸市食品工业技术需求项目对接洽谈会”。联盟成员单位与邯郸市科技局、广平县人民政府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与邯郸地区的肉类加工企业签署了18项技术合作意向书,高效实现了供需对接,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
  (4)为推动我国传统肉制品产业的发展,提高肉类食品安全水平,12月,联盟联合肉食品安全生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主办了“传统肉制品技术创新战略研讨会”。国内肉制品加工领域百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出席了会议,共同开展传统肉制品工业化改造、加工技术创新、质量安全控制等方向的研讨,探讨了我国传统肉制品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联盟功效
  2011年,联盟发挥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在多地开展技术服务130余项,并将畜禽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组装集成,依托项目对北京黑猪、火鸡、牦牛等特色产区特色畜禽品种进行肉制品开发与示范,为北京、河北、青海等省的8个中小企业提供了技术服务,包括可行性分析,新产品研发、工程化开发、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建设、人员培训、厂房设计改造、设备选型等,带领各特色畜禽产区的中小肉类加工企业寻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转型生产各种特色精深加工产品。目前,北京世新华盛牧业科技有限公司、青海绿色高原食品有限公司、张家口怀安县涌泉农牧有限公司等几家正式投产的企业,已达到预期利润值,极大地推进了当地特色畜禽养殖业和加工业的发展,提高了经济附加值,由此带来的竞争有效带动了区域内中小肉类企业的技术投入,促进了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带动了各区域内整体生产加工能力与水平的提高。
  肉类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联盟搜集国内外肉中药物残留限量、检测方法、标准和安全信息,建立了国内首个肉中药物残留检测信息查询系统,该系统是集信息查询、信息反馈与统计分析功能于一体的信息交流平台,可实现211种药物的基本信息、限量标准、检测方法、抽检统计信息等的在线查询,支持模糊查询、用户注册和权限分级,为相关技术人员提供方便快捷的智能查询服务系统,为出口企业应对国外技术壁垒提供技术和信息支持,为保障我国肉类食品安全,维护消费者利益做出了重要贡献。
  联盟积极参与国家农产品加工业国际标准跟踪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承担畜产品加工国际标准跟踪与专题研究工作,为畜产品加工企业搭建起标准信息交流平台,建立起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联系纽带。联盟进一步完善了由网络、平面媒体、行业内部信息交流于一体的多方位国际标准信息追踪渠道,搜集了大量畜产品加工国际标准文本和发达国家标准文本,已完成“畜产品加工国际标准变动信息以及重要行业动态”相关信息跟踪共36期;完成“畜产品出口受阻情况及警示分析”相关信息跟踪共36期;撰写“畜产品加工国际标准及安全相关热点事件跟踪与分析”文章30篇,涉及到美国、欧盟、韩国、日本、加拿大、法国、土耳其等我国重要贸易伙伴的畜产食品标准变化,并分析其对我国的影响,同时提出相关应对措施和建议;搜集畜产品相关国际标准61篇,包括欧盟、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相关标准和法律法规;编写《畜产品加工业国际标准跟踪研究专题报告》,对国内外畜产品加工标准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分析对我国畜产品标准制订的借鉴意义,提出推动我国畜产品标准发展的措施;发表标准相关论文3篇。
三.存在问题
  1.联盟亟需更多的科研投入和政策支持。联盟建设是我国促成“产学研”科技创新的一次新尝试,成长初期必然遇到一些困难,尤其是像肉类加工这类关系到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也关系到执政党和国家的形象的农口产业联盟。在这个竞争多元化的时代,无论是运行困难还是科技困惑都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更多的科研投入和政策扶持,只有这样才能赢在起跑线。
  2.产业经济信息较为滞后。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信息日益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信息本就应是透明公开及时的,但很多时候权威数据的发布都严重滞后,联盟亟需获得更加快捷、透明的信息渠道,某个前沿信息很有可能就激发联盟又一个技术创新点。
  3.联盟企业信用建设有待加强。“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不存”,目前联盟正尝试在内部开展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工作,但经济、信用等方面的企业信息难以从第三方平台获取,不能有效保障数据的真实性。希望政府能够加快监管体系的建设,对企业的信用实行监管,使联盟成员间的信任建设水到渠成。
四.2012年度工作设想
  1.打造严于国家标准的联盟标准,以利于规范企业间的有序竞争,提高产业的整体质量水平。拟由秘书处组织专家开展联盟标准制定工作,经专家技术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在国标委备案,执行联盟标准的产品包装上加印联盟认可标志,打造联盟品牌,提升联盟的地位与知名度。
  2.以项目为依托,重点开展新型畜禽屠宰加工技术、肉制品加工共性技术、肉类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冷链物流新技术、肉品加工相关标准的制修订等方面的研究,孵化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产能的创新技术与装备,提升我国肉类加工产业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
  3.以联盟为主体,探索更多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开阔科研视野,吸收国际先进技术,为今后更好地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打好基础,为促进我国肉类行业的整体发展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