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及基础软件通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开源与基础软件通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建以来,通过不断整合各项资源,完成了内部组织建设和各项管理机制建设,组建了专职化的常设管理机构,具备了运营和管理优盟日常工作的基础条件,以及组织国家科技项目的能力。

  在产业技术发展方面,通过深入研究发展战略,已初步形成了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及自身发展需求的《优盟战略规划绿皮书》,并根据规划形成了优盟阶段性的研究项目与任务;在内部运营管理方面,通过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规范了优盟议事决策程序、建立了成员之间的利益机制、合作机制与风险责任共担机制,有效地凝聚了成员内部的智力资源与各项基础设施资源;在联盟主体地位的作用方面,通过积极向有关科技部门进行学习与沟通,积累了组织科技项目的经验,发挥了积极的主导作用。

  一、面临的产业技术进步问题和发展思路

  1、未能进入开源软件核心领域的问题

  国产基础软件产业主要基于开源软件体系是不争的事实,而长期以来,中国开源社区的创新能力还很弱,对开源软件的开发以及技术发展方向的把握等方面存在较大不足。

  我国过去针对开源软件的做了一些工作,包括支持基于开源软件的商业发行版本、支持基于Linux的解决方案、建立公共服务平台、研究开源软件知识产权问题等。这些工作是有价值的,但基本属于外围;而开源软件的核心是开源项目,即社区版本。中国在社区版本的开发方面还很薄弱,导致国产基础软件不得不追随国际开源社区发展而发展,缺乏自主创新,对我国基础软件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较大隐患。

  发展思路是形成社区模式核心版本,逐步主导社区发展。社区版本是商业产品的基石,进入并引导开源社区版本开发是实现我国基础软件核心技术突破的重要途径。

  因此,需要利用开源软件发展的历史机遇,建立与国内外大公司的合作,参与国际优秀开源软件项目,形成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开源软件版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主导基础软件开源社区的发展。

  2、技术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复的问题

  由于国内基础软件企业普遍起步较晚,技术水平不高,技术积累相对薄弱,各企业“同质化”程度较高,存在大量重复性开发。如国内主要的操作系统软件公司基本上沿用红帽技术路线,主要聚焦在硬件适配、用户图形界面等方面的研发,缺乏对网络时代操作系统新技术的跟踪和掌握。

  发展思路是突破共性问题,克服低水平重复,提升基础软件核心竞争力。从标准入手,提升国产基础软件产品之间的相互兼容性。国产基础软件企业与国际跨国企业相比,偏弱偏小的局面在一定时期内难以改变,因此,联合是必由之路。通过优盟的组织管理和项目的实施,能够推动国产基础软件产业的联合,针对基础软件的共性问题展开研究,从而克服低水平重复,提升基础软件的核心竞争力。

  二、产业技术创新链的构建

  构建多维度的技术创新体系

  (1)创新主体维度

  以企业为中心,建立包含企业、学术机构(大学、研究所)、开源软件社区在内的技术创新主体链条。

  与其他行业不同,基于开源软件的基础软件技术创新链条中,开源软件社区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基础软件产品80%的创新来自社区。但基础软件企业仍然是创新的主体,因为基础软件企业掌握用户需求,可以一定程度上指引技术发展方向,并能够给予社区必要的支持。同时学术机构,包含大学、研究所拥有人才、设备等必要的创新资源,也是非常必要的。基础软件企业从开源社区获得开源软件,同时反馈和支持社区发展,加上个性化的、私有的竞争性模块(可能自行开发,也可能与大学、研究所等机构合作),构成提供给用户的最终产品。

  (2)创新成果维度

  开放源代码、商业化产品、辅助工具构成了优盟的技术创新成果链条。

  开源软件社区提供源代码,向全社会开放;基础软件企业从开源社区获得开源软件,同时反馈和支持社区发展,加上个性化的、私有的竞争性模块(可能自行开发,也可能与大学、研究所等机构合作),构成提供给用户的商业化产品;在这个过程中,测试工具软件、开源软件开发平台等辅助工具,也是一类技术创新成果。

  (3)创新层次维度

  自由开发、联合研发、私有研发构成技术创新的层次链条

  优盟将根据项目的需要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即将参与项目的不同企业的开发人员物理上组织在一起,进行联合研发,解决共性的关键技术问题;在联合研发之下的是在开源社区内进行的自由开发活动,其特点是开放、自由和广泛参与;在联合研发之上的是基础软件企业的私有技术研发活动,其成果不对外开放,以保持企业的差异化。自由开发、联合研发、私有研发构成技术创新的不同层次。

  (4)创新环境维度

  标准、公共服务、应用推广和用户构成了优盟的技术创新环境链条。

  标准是优盟存在和长期发展的基础,是技术创新环境中最重要的基石;包括优盟在内的公共服务机构为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必要保证和支撑;以系统集成商为代表的应用推广单位是技术创新成果得以应用的渠道;用户是创新成果的验证。标准、公共服务、应用推广和用户构成了优盟的技术创新环境链条。

  三、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建设

  1、对联盟主体地位的认识

  产业联盟是一个新型的技术创新组织,是由企业为主体、学术研究机构(大学、研究所)为辅的技术紧耦合而组织形式物理上分散的创新型组合体。因此对联盟主体地位认知度问题,是联盟组建以来面临的首要问题。对产业外部而言,联盟凝聚了产业链条中最核心的技术,从技术角度来看,联盟的技术发展同样代表了一个产业的技术发展,有很强的标志性特征。因此,联盟入盟的成员是否具有代表性就显得十分重要。这在联盟的组织建设上成为关键的环节,是联盟发展之初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优盟在创建之初,既根据已有基础和自身优势,认真研究并明确了自己在产业中的地位,既基于开源软件的创新技术,推动发展我国基础软件,为基础软件的产业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因此,所有申请入盟的成员单位,都必须具有上述基础条件与优势,这就奠定了优盟自己在产业中的技术地位。

  其次,对联盟内部而言,常设机构是一个日常管理的核心与纽带,是组织建设的另一关键环节。如果联盟是部机器,推动日常工作向前发展的既是发动机和履带。发动机是联盟的核心决策层,那么秘书处就是将各个部件联系起来并带动运转的轴心和履带。因此,秘书处必须能够发挥极强的组织、协调、沟通、平衡资源、调动资源的作用,同时必须有极强的执行力和号召力。这样,联盟内部才能型散而实不散,才能凝聚起集体的力量,实践自己的目标。

  2、在履行职能时的地位

  产业联盟是新生事物,在履行职能时遇到的突出问题是职能地位问题。一般而言,产业联盟不同于行业协会。行业协会是经过注册的,聚集起广泛的资源,提供普适化服务的社会团体。而产业联盟更像是特种部队,是集中解决某一种技术问题的特殊群体,联盟因任务需要而存在,因此,联盟的职能地位十分特殊。面对产业而言,联盟有很强的代表性,因而更有话语权;面对政府而言,联盟有很强的执行力和组织保障力,因而更能保障某项科研任务的组织与实施;面对成员内部而言,联盟有很强的契合作用与约束力,成员内部以平等、互利的原则共存,彼此依赖,风险共担,谋求共同发展。因而,联盟有别于某一个单一的企业,也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协会,在组织管理上,更像是企业里的机关,也更像政府下属的某个职能部门。联盟是连接政府与企业的桥梁,是依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实施技术攻关、解决产业链核心问题的技术团队。

  3、组织机构与运行管理措施

  产业联盟的组织机构是否健全,意味着内部管理职能细化的程度,同时也意味着各项工作能否有序开展。优盟在组建成立后,即将组织机构建设当做一个重要环节认真进行了落实。按照自身发展需要,优盟组建了几个业务研究机构:专业技术委员会、标准工作委员会、知识产权委员会、产业合作委员会、财务管理委员会,同时设立了咨询机构:专家指导委员会。上述机构分别负责对内部业务、技术活动进行研究,对优盟发展战略和项目进行咨询。

  为更好地组织科技项目,优盟在秘书处下设立了项目管理机构—技术创新管理办公室。

  “优盟”内部制定和建立了一套管理制度,对缔约成员各方进行约束和管理。项目管理制度有《项目管理细则》《知识产权管理办法》《“优盟”在研项目保密规定》;经费管理制度有:《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办公经费的来源及管理办法》《会费管理办法》;咨询机构和执行机构管理制度有:《专家评估与回避制度》《秘书处工作职责》《秘书处保密工作守则》《秘书处财产安全规定》。

  同时,在对外宣传方面,优盟每月发布一次《优盟通讯》电子期刊,已经发布了六期电子期刊,受到了广泛欢迎。

  优盟网站也重新进行了改版与完善,受到了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