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临的产业技术进步问题
在“十二五”乃至未来十年内,中国抗生素产业最迫切的技术需求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抗生素清洁生产与节能减排相关的系统技术。其战略价值在于:关乎抗生素产业可持续发展、关乎我国抗生素原料药国际竞争力的巩固;其技术构成特征是:产业内多学科技术集成、内部性较强;其主要技术供给方式是:产学研合作,以盟员内合作为主;其核心技术与支撑学科主要涉及:新一代微生物重组工程、过程工程与分离工程、废弃物无害化与资源化、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
2、抗生素药品质量与用药安全相关的系统技术。其战略价值在于:关乎抗生素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关乎由原料药大国迈向制剂大国、关乎由低端制造升级到高端制造;其技术构成特征是:产业间多学科技术集成、外部性较强;其主要技术供给方式是:产学研合作,涉及到联盟外关联行业;其核心技术与支撑学科主要涉及:微量杂质的追踪检验、过敏源的确定与控制、关键包材的材料科学与工艺等等。
3、新抗生素研发。其战略价值在于:关乎国民健康与公共卫生安全、关乎社会稳定与人民福祉;其技术构成特征是:与基础研究和知识创新关联密切、原始性创新突破性创新依赖性强;其主要技术供给方式是:承接基础研究的初始成果、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积极利用CRO 模式;其核心技术与支撑学科主要涉及:致病微生物的基因组学、感染过程的分子机制、靶标选择、药物设计等等。
我国抗生素产业所面临的上述主要技术挑战,迫切期待着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与集成、期待着科技进步的支撑和引领。而如何组织力量解决这些问题,更需要在制度安排、体制机制方面进行探索和完善,提高创新能力、强化创新动力。
一是,汇聚创新资源、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应当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一大批企业也正在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但是,由于历史性的、体制性的因素,仍然有相当一批技术创新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并没有集中到企业,所以仍然强烈需要产学研合作,整合研发资源,提高研发的效率、质量和成果转化率,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二是,优化制度安排、强化产业技术创新动力。事前政府补贴(项目安排)与事后市场回馈(知识产权保护)相结合。除了法人机构的动力之外,还需要思考研究一线科技人员的内在动力问题。在个人动力问题上,一个突出的现象表现为:学研单位的个人业绩考核,更多地注重论文、不太注重是否真正解决问题。
三是,发挥联盟作用、促进“能力动力双提升”。借助联盟整合研发资源、提高产业共性技术的创新能力;借助联盟拓展共同利益、强化从机构到个人的创新动力。由一个利益机制和责任机制设置合理的联盟来组织产业技术创新项目会从两方面获益:搞好的技术创新,从需求出发、选对题目、一旦解决马上转化;搞好技术创新,各就各位、真抓实干、追求好的结果、真正解决问题。
二、抗生素产业技术创新链的构建
1、构建过程
在调研抗生素产业技术创新链与技术路线图的工作中,联盟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在全球医药产业、全球抗生素产业双重背景之下、对我国抗生素产业状况进行了量化分析,对重要技术领域进行了详尽的专利分析。在此基础上,围绕着产业价值链、针对主要的技术需求和技术壁垒,通过网络调查问卷、专家讨论会、重点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征集了业内产学研各界专家的意见,并加以汇总凝练。初步明确了抗生素产业技术创新链。具体过程为:
——成立工作组并开展产业状况及专利分析;
——邀请产学研各界专家组成混合委员会;
——以企业专家为主,描述产业价值链;
——围绕产业价值链、分析研讨技术壁垒与研发需求,描绘技术需求链;
——按照联盟成员能力特征、寻求产学研各方长期稳定的相对定位,描述技术供给链;
——依据上述三个链条,联盟以共同利益为纽带、以项目组织为契机、凝聚各类创新资源分工协作,形成一个活的、运行中的产业创新链。
2、初步成果
完成了抗生素产业状况的量化分析,完成了较大范围的专利分析,描述了抗生素产业技术创新技术链,并且尝试了在局部环节的展开,基本形成了抗生素产业技术路线图。
3、几点体会
一是要科学明确地描述产业技术创新链,二是要有效地激活产业技术创新链。
——科学地描述,是指产业技术创新链的制定过程,要确保程序正确,必须是一个发挥民主、倾听各方意见的过程,必须是一个汇聚共识的过程,必要时甚至要形成少数派报告。所谓科学地描述,也指向最终的描述需要具备前瞻性和开放性,既要从产业实际需求出发,又要关注技术发展前沿、重视技术预测。
——明确地描述,就是要形成文本,形成研究报告和二维图示性描述。有条件的环节,可以考虑进一步展开,形成更为具体的阶段性的技术路线图。目前我们正在尝试形成总体的抗生素产业技术路线图,但是涉及面太宽、工作量巨大,感到有些力不从心,目前尚未完工。鉴于抗生素原料药及制剂的生产技术体系与新抗生素研发技术体系在技术构成及技术特征上存在巨大差异,我们把总的技术路线图分为了两个部分:生产技术部分更加强调市场需求,在表述风格上贴近以广东为代表的几个制造业产业技术路线图;新抗研发部分更加强调技术预测,在表述风格上更加贴近中科院的技术发展路线图。
——激活,指向了技术创新链条的状态。制定出来的产业技术创新链其实就是一个可视化程度较高的规划、一个服务于产业需求的项目指南,它是静态的。它需要另外的力量来吸引产学研各方围绕着它分工协作、积极参与,形成活跃创新的局面。这种激活,需要基于自身利益的发现、共同利益的形成、相对持久动力的维系。
——有效激活,指向了动力机制的设计问题。最显性最直接的动力(吸引力)来自科技主管部门的国拨科技经费的支持。这部分动力首先导向了研发活动的启动,“事前的吸引、参与了就有些”。最根本最持久的动力来自知识产权的合理分享与法律保护,来自联盟内外技术转移契约的安排。这部分动力,深刻地影响到创新活动的质量与效果,“成功后的认可、搞好了才有更多”。这部分的动力设计一方面牵扯到学研机构的评价机制,“一刀切地重视基础研究和发表论文、一刀切地忽视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物质财富”是科教系统的通病;另一方面,牵扯到受益企业和产业联盟的信誉。
三、联盟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建设
1、专兼职结合,建设好联盟办公室。联盟办公室(秘书处)很重要,确保联盟理事会每年的例会如期召开并发挥决策作用是容易做到的,而处理日常事务、组织经常性活动的任务具体而繁杂,需要联盟办公室做出高质量的服务性的工作。联盟办公室既需要有处理日常事务的专职办公人员,也需要有对产学研各方了解深刻的兼职人员,走专兼职结合的路子。但是,目前的专职只能做到工作专职、难以做到人事专职。
2、设计和落实责任机制。联盟的本质是一个契约型组织,成员单位有约定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但是,在具体事务的管理上,例如具体到国家科研项目运行的时候,项目的组织、协调、督查过程中,进一步发挥理事长单位的作用,也许会更有效率。
3、探索联盟设立实体性研发中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