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工业环境保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有色金属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产品种类多、关联度广、增值性强,广泛应用于电力、交通、建筑、机械、电子信息、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领域,是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支撑材料,对保障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稳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针对诸多制约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环境保护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加速推进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环境保护的科技进步和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增强和提高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环保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实现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2009年9月26日,由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发起,联合湖南有色金属研究院、中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广西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湖南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江西铜业集团公司、云南冶金集团总公司、新疆有色金属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山东黄金集团有限公司、江西稀有金属钨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在京成立了有色金属工业环境保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一、面临的主要产业进步问题

  从我国现实来看,科技力量集中在大学和科研机构,企业创新能力相对薄弱,企业和产业的技术创新迫切需要社会各种创新要素持续稳定的参与。产学研结合的水平还不高,简单项目合作多,战略层次合作少,单向委托多,双向互动少,各方积极性尚未得到有效调动,合作的组织形式松散,运行机制不健全,创新成果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得不到保障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部分重点产业对外技术依赖的现象仍然相当严重。

  在组织形式等制度方面,缺乏满足产业技术创新的持续性,缺乏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保障机制。在政策方面,促进产学研结合的宏观政策提倡多,具体政策倾斜支持少,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的财税和金融政策有待研究制定,政策环境有待完善。资源的配置方式还不适应探索产学研结合组织方式的需要,有待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尚未形成合力,缺乏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和统筹安排,往往造成本来就匮乏的技术创新要素分散、交叉、重复,研发活动与产业发展相互脱节的现象还比较突出,高校、科研机构的研究活动更多单纯注重学术成果,缺乏市场应用性,难以集成、聚焦在产业持续创新链上,难以对自主。

  二、如何围绕产业技术进步加快构建技术创新链

  联盟充分利用其现有的品牌、研发力量、人才、试验条件等作为依托,主要进行关键共性、基础性和前沿技术的开发。

  (1)重点攻克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引导产学研各方在深入、广泛开展行业共性、核心技术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凝练行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项目,实施产品技术攻关或技术成果产业化。鼓励联盟合作建设高水平的行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2)以市场为导向,形成产业链。联盟双方应该坚持把市场导向和社会需求作为科研立项的依据。在产学合作中要足够重视企业的作用,企业不仅仅是项目经费的提供者,还是需求的提出者,这是由于企业相比大学和研究院,更熟悉市场,了解市场的需求和发展趋势。通过企业这个载体,大学和研究院所的科研成果才能真正产业化。

  (3)积极推进固体废弃物整体利用科技成果产业化

  按照固体废物资源产业化的特点,选择废弃物复合材料、尾矿微晶玻璃,新型轻质建材以及有用矿物与金属提取等产品的技术,建立一批有代表性的,技术起点高、综合效益显著并能达到一定规模的产业化示范工程,逐步形成适用、先进的资源化成套设备及工艺,同时形成完整的管理办法并建立相应的技术标准;按资源化、最小量化和无害化管理的要求建立矿山尾矿整体利用的管理系统,脚踏实地去推进矿山固体废物整体利用的产业化。

  (4)大力开展矿山生态恢复综合整治技术研究,从而使金属矿复垦领域的技术研究迈上新的台阶,开发出满足环境要求的实用技术成果

  有色金属有近三分之二的矿山面临中后期开采和闭矿,针对有色金属矿山开发产生的一系列环境与生态问题,以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开展有色金属矿山复垦与生态恢复技术研究。实施多专业技术的组合投入,开发矿山废弃地复垦、矿区地表水与地下水污染防治、废弃堆场稳定化、开采破坏区生态恢复、复垦后土地最佳利用等综合治理研究与示范工程,并建立有色金属矿山生态恢复标准体系。

  (5)大力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

  由于过去沿用发达国家曾走过的“先发展,后治理”模式,要改变这种被动的生态治理与重建模式,必须大力发展清洁生产技术,通过生产工艺技术改造,环保技术及设施的综合整治和环境管理的强化措施,实现有色金属企业清洁生产目标。开展有色金属企业清洁生产的指标体系研究和进行清洁生产审核。开发高效清洁生产和环境综合整治技术,实现产业化。

  三、如何加强联盟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建设

  (1)完善联盟组织结构建设

  在管理方式上,联盟的管理组织由理事会、专家委员会和联盟秘书处组成。形成专职人员、专门机构、专项经费的管理格局。产业联盟投入精力大、人员多、经费高、产业链长,各级管理部门必须加以重视。建立长期跟踪,深入调查,认真研究的模式。每年至少应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包括研发项目计划工作会议和项目执行情况总结工作会议等。

  联盟的管理组织由理事会、专家委员会和联盟秘书处组成。理事会为联盟最高决策机构,专家委员会由国内外有色金属资源开发领域环境保护技术专家和学者组成,是联盟的技术决策咨询机构。秘书处为联盟常设办事机构,负责联盟日常事务和项目的协调、管理工作。

  (2)加强联盟的内部协调与信任机制建设

  联盟必须妥善解决成员问的摩擦,建立起联盟成员间的信任机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①建立联盟信息交流机制。其内容包括资料交流机制、人员交流机制、高层互访机制、情报互通机制、联盟共性技术交流机制等。②建立联盟高层协调机制。包括高层互访制度、高层正式磋商制度、高层非正式磋商制度、高层对话交流制度、高层私人交流与友谊缔结等。③建立联盟的危机处理机制。包括冲突文化协调制度、危机防范与预警制度、争端处理制度等。

  (3)加强联盟成果的分享机制和联盟风险分担机制

  联盟各参与方是一种典型的“非零和博弈”和“结盟博弈”,因此,联盟各方应通过联盟章程,对其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秘密等技术成果的归属与产业化收益进行约定;同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运行面临着双重风险:技术研发失败与联盟参与方的机会主义倾向。对于前者,联盟各方主要通过周密的协议安排分担风险;对于后者,其约束机制既依赖于正式的合约惩罚机制,如司法强制力.也依赖于商业信誉、商业道德等非正式的制度约束。

  (4)加强联盟的过程管理

  在寻找合作伙伴阶段,应注意借助有效途径和先进信息手段,如产学研合作洽谈会、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互联网等以减少沟通成本。在实施阶段,应及时发现问题,并即使采用应对措施,避免问题的扩大化和长期化,以降低履约成本。

  (5)强化政府在联盟中所起的作用

  一方面,政府应该鼓励联盟的直接和间接财政资助政策,鼓励产学研的信贷和税收优惠政策,人才交流与流动政策,推动产学研联盟的组织创新政策等。另一方面,在我国现阶段,知识产权保护的落后状况是造成交易成本,尤其是履行成本较大的根本原因之一。政府可以通过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让制度来保护联盟成员的切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