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应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应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把瞄准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针对从遥感数据向信息转化中的共性关键技术,提升我国遥感数据智能化、自动化、定量化处理与分析应用的自主创新和产业服务能力,制定遥感数据处理与应用的技术规范与标准,构建自主软件平台和试验验证平台,加强产品测试与服务认证,建立规模化、网格式的遥感数据与产品服务中心, 优化整合产业技术创新链,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自主遥感产品市场占有率, 提升全球视野下的我国遥感应用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作为联盟的核心工作目标。

  把突破多源多类遥感数据的智能融合与分析、定量化反演、规模化生产、业务化应用、网格化集成与共享、跨平台实验验证等核心技术;开发面向多用户服务的处理分析基础平台软件和专业应用软件,集成高精度、自动化的遥感信息产品加工技术,具备对国内外航天、航空等平台的一体化数据应用处理能力,制定数据产品与服务系列标准规范,形成标准化产品生产体系;建立面向多领域应用的业务化运行系统,构建一站式空间遥感信息服务平台,形成新的遥感数据增值产品服务模式,具备根据不同用户的特性和需求,能将遥感数据服务流程可拆分、可组配、可定制的按需服务能力,作为联盟的主要创新技术。

  把到“十二五”末期,形成3~4个自主产权的国产数据处理分析软件系统,市场占有率超过60%;建成2~3个大型的遥感数据与产品服务中心;面向重点领域建立5~8个专业化遥感应用服务基地;推进市县级地方遥感应用,形成覆盖全国的数据处理与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实现我国遥感应用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总产值达到500亿元,作为联盟的预计效果。

  一、面临的产业技术进步问题

  近30余年来,我国遥感应用的开展形成了覆盖全国、多学科的遥感监测应用网络体系,分别开展了大量农业、土地、灾害、林业、生态环境、公共卫生、工程地质环境等方面的遥感调查、监测与评估分析等,建立了一些分散、分领域的遥感监测系统,为国家提供了大量、多方面的科学信息支持。而目前我国遥感产业链的核心技术和软件仍然被国外产品所垄断,我国遥感技术研究和产业化脱节严重。从遥感技术上看,虽然我国科研工作者在一些遥感技术的研究上处于世界前列,但贯穿整个遥感产业链的核心技术和应用软件仍然被国外产品所垄断,例如:国内用户使用的遥感数据处理软件几乎全部来自国外产品,ERDAS、PCI、ERMapper、ENVI等占据了国内市场99%以上的份额。

  当前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应用产业所面临的技术进步问题宏观上主要集中在:政策扶持力度、行政管理及行业管理归口、联盟组织制度创新、营销模式等方面。

  微观方面主要集中在标准化、流程化制定上与研发方面,具体涉及到:

  (1)遥感数据产品处理技术问题

  数据生成、定标、预处理、定量化反演、标准化应用产品处理、多源遥感数据综合处理与分析、专题信息识别与提取等关键技术的规范和研制。

  (2)遥感信息业务化应用技术问题

  3S集成技术、业务化系统接口技术、遥感和业务应用模型及相关数据整合与同化技术、遥感基础信息平台技术、遥感业务化应用综合分析平台技术、遥感信息公正服务技术等流程的规范和研制。

  (3)遥感应用试验验证技术问题

  遥感应用中涉及到野外试验采集、处理、分析等技术。具体包括遥感验证系统试验室测定技术、遥感数据检验标准样本数据采集技术、便捷式遥感试验试验数据获取技术、低空遥感探测集成技术、航空遥感动态校验技术、遥感数据真实性检验技术、遥感应用系统仿真测试技术等规范和研制。

  二、基于标准化、规范化的技术创新体系与构建方式

  遥感技术是遥感科学发展的核心。联盟各成员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从核心技术研究出发,努力解决遥感数据处理、应用和试验验证方面的共性技术难题;共同制定自主卫星数据标准规范,改善数据格式不规范,难以兼容的现状;研发数据处理软件平台,开发各类基础软件平台、专业软件平台和行业应用软件平台;巩固并加强遥感应用,促进遥感业务化应用的形成;提供各种数据产品服务,提升自主遥感数据的市场占有率;构建空间遥感信息服务平台;并建立相应的技术验证平台。在整个联盟技术发展路线中,开展相关方面的人才培训,技术共享,信息咨询等服务,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主要的措施有:

  (1)构建数据产品和服务标准

  制定自主遥感卫星数据产品和服务技术标准,完善标准执行与宣贯机制,满足相关行业部门和业务化应用的需求,提升与完善标准的适用性、适用性,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

  (2)集合优势突破数据处理关键技术瓶颈

  集合联盟各单位成员的优势,研发数据接收处理设备与技术系统,研究多源数据融合和信息提取等共性关键技术,加快研制遥感数据自动化处理技术,研发高性能遥感数据分析网络,形成完备的遥感数据智能化、定量化处理分析应用的自主创新关键技术支撑体系。

  (3)制定完善的数据产品生产流程

  综合利用国内外卫星数据,研发高精度、自动化的遥感信息加工技术,制定系列技术规范,形成规模化数据产品生产线系统,形成标准化产品体系,具备不同数据源一体化生产能力。

  (4)加强自身人才培养机制,开展自主软件平台研发和业务化应用系统

  研发基于光学、SAR等传感器的数据处理软件,具备统一的行业处理平台,形成面向多用户的网络化处理分析系统。推动国土、农业、水利等行业的深入应用,建立政务遥感应用网格,加强海洋、减灾等业务化系统建设,形成面向多领域应用的业务化系统,为全球、国家和区域提供不同层面的技术支撑。

  (5)创新服务与技术验证体系

  建设1-2个重点行业遥感信息服务基地,构建一站式的空间服务平台,形成按需生产的数据服务模式,形成覆盖全国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制定产品验证测试的流程和规范,建设遥感综合应用真实性检验平台,满足重点行业的需求,形成产品测试和认证技术体系,为跨域用户提供准确、连续的服务。

  三、联盟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建设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科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科技创新已成为企业发展和竞争力提高的动力与源泉。目前,各行各业相关企业众多,但创新能力不足,于是联合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产学研模式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应运而生。

  实现产学研战略联盟,要改变过去高校与企业“点对点”模式的产学研合作,发挥资源整合优势,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产学研合作。综合国内外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有益经验,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组织务实、高效的产业联盟。联盟中,学校、企业、科研院所要和政府共同携手,以社会发展为原则,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资金为纽带,以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和人才为依托,按照社会化的方式运行。

  pic13.jpg

  联盟理事会是联盟的决策机构,由联盟成员大会推选产生,负责确定联盟运行方针,制定联盟技术方向和发展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是联盟技术咨询机构,为联盟发展提供咨询意见。秘书处是联盟常设执行机构负责具体执行理事会决议和管理联盟日常事务。联盟成立标准推进、软件研发、行业应用等9个业务部门以及相关专业委员会,全面开展技术合作,突破技术瓶颈,共享技术成果。联盟实行对外开放合作机制,积极吸纳产业内具有技术优势的先进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实现盟员单位间的创新资源有效分工、合理衔接。

  1、联盟利益、风险机制

  我国产学研合作从松散的合作到集约的合作再到联盟,双方合作意愿的激励来自共同的利益、各自的优势、需求。联盟的核心是研究的成果通过企业的商业运作得以推广和转化。由于科技成果转化有高效益、高风险的特性,联盟双方采取技术入股、股份制等利益分配的方法,降低企业的科研投入风险;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研发之初,使得企业尽早承担研发的费用和明确研发的风险。同时在联盟内部制定一套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条例或管理办法,保证双方各自利益。因此,联盟的双方依据利益与风险共担的原则建立利益与风险共担制度,实现分层次、分阶段风险责任,降低风险,只有这样联盟的运行组织才能有序、健康地发展,合作双方才能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

  2、分工协调机制

  明确的分工提高了产学研联盟的经营效率,而建立的联盟协调机制为合作双方的责、权、利明晰提供了契合点。合作双方协调机制一是为提高双方的运行效率,建立促进沟通与协调的组织。二是建立促进双方合作的规章制度,包括联盟双方的信息交流。三是建立相关政策、法规,通过绩效、纪律等规范联盟的运行,以调动联盟成员的积极性。

  产学研战略联盟把研究开发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提供有利于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的良好环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合作机制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对于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联盟的运行需要多方支持和保障措施。

  一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的宏观引导和推动作用。政府应积极制定促进产学研合作、激励创新的政策,通过一系列的税收、金融等政策措施和法律制度,确立产学研合作在区域创新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为联盟合作营造积极良好的环境。

  二是政府首先需要做的是营造一个公开、公平的市场环境,对遥感市场的准入应持宽松态度,对于其中涉及的保密等问题,应将保密数据的界定、涉密数据的使用流程、技术处理手段等进行明确化,为企业创造一个能够平等竞争的机会,通过鼓励百家争鸣的方式鼓励企业的遥感应用创新,以推进整个产业发展。

  三是国家要对基础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增加投入,使联盟开发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四是要建立科研资源的流动机制,使科研资源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合理地流动,特别是稳定非人力资源的流动和鼓励科研人才的流动,从而实现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机制的有机配合,充分发挥产学研活动的效率,提高产学研活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