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近10多年来,我国乳品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年增长平均约为15%。2009年,中国奶类产量4 013万吨,占全球5.78%,居全球第3位。乳粉和液体乳的产量分别为111.7万吨和1 641万吨,乳品加工产业产值1490.7亿元,占食品工业产值的6.23%。按照我国未来10年每年增长平均约为15%计算,预计2015年乳品加工产业产值3 000亿元左右。

  相对欧美西方国家,我国居民每日优质蛋白质摄入量还比较低,因此,从牛乳中获取优质蛋白的潜在的需求还很大,乳业发展空间还很大。

  一、面临产业技术进步问题

  我国乳品加工业发展迅猛,产业链中各个环节发展不均衡,势必会带来制约产业整体发展的瓶颈问题。在这些瓶颈问题中,绝大多数是产业技术问题。

  (1)原料乳品质有待提升,缺乏适合加工高端产品的优质原料;

  (2)原料乳及乳制品加工过程中安全快速检测试剂盒和仪器虽然比较齐全,但大多为高价进口产品,缺少国产相应产品;

  (3)乳制品产量不断提高,但市场产品同质化严重,高附加值产品尤其是功能性乳制品数量少;

  (4)酸奶产量和品种不断增加,但菌种和发酵剂仍然主要依靠进口,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

  (5)大型企业乳品加工装备水平高、包装材料优质,亦大多被国外产品高额垄断;

  (6)低碳减排不够,水资源浪费严重。这些都是严重制约乳品行业发展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点科学技术问题;

  (7)与欧美国家比较,高层次研究和开发队伍少,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因此在高端产品和未来产品开发很难与其竞争,只能跟人家后面走。

  二、如何围绕产业技术进步加快构建技术创新链

  1、通过科学技术研究加快构建技术创新链

  本联盟面对的产业链包括原料乳的收购、乳及乳制品加工、战略分析、检验和标准,主要针对乳及乳制品加工为核心的产业链。乳及乳制品加工产业链包括液态乳制品加工、发酵乳制品加工(包括酸乳和奶酪制品)、乳粉制品加工以及副产物加工。通过加工技术创新引领行业产品更新与技术换代,引导产业链前端的生产与产业链末端的消费。

  基于上述问题,首先在未来3年内,应大力推进高附加值乳制品的开发研究。针对消费者对乳制品差异化的消费需求,开发新型功能性乳制品等提升附加值的产品;提高适宜工业化生产的凝乳酶技术水平,开发适合中国消费者的奶酪制品、固态乳脂肪产品、低反式脂肪酸的奶油制品等生产技术和产品;进一步提高婴儿配方乳制品的母乳化程度,研制出更加接近婴幼儿营养需要的生产技术和产品。与此同时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在未来5年内着力提升原料乳品质,进一步解决原料乳和乳制品检测技术和检测产品落后的问题,彻底控制乳及乳制品安全问题发生;研究酶水解低致敏性乳蛋白技术和酶催化效率的技术;促进国产乳酸菌菌种资源的建立和完善,开发不同功能特性的益生菌、乳酸菌及实现产业化,加速乳制品用发酵剂国产化进程;开发资源节约型乳制品加工设备和包装用材料,提高乳制品的加工效率。因此,应重点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在生鲜乳泌乳调控品质提升技术、生鲜乳新型快速现场检测技术、生鲜乳质量监测机构质量控制、生鲜乳风险预警监测体系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建立优质安全生鲜乳生产技术体系。贮备10~15项适用于优质安全生鲜乳生产和风险监测技术,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发建立全流程产品质量跟踪与追溯系统,完善我国生鲜乳质量安全风险预警体系,达到生鲜乳质量管理“事前预防”的目标。

  (2)开发高附加值的、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良好市场前景的功能性乳制品。针对因生活节奏加快导致普遍出现的亚健康状态而产生的改善睡眠、免疫调节作用、降低胆固醇、预防高血压、促消化、减肥等市场需求,开展泌乳及微生物发酵过程中提高功能性成分生产水平的研究,开发出富含功能性成分的乳制品和益生菌发酵乳制品,并对益生功能机制和特性进行研究。

  (3)建立我国第一个具有较大规模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用于发酵乳制品生产的乳酸菌菌种资源库,同时建立我国第一个乳酸菌16S rDNA基因数据库;开发出多种用于酸奶和奶酪生产的乳酸菌发酵剂,并进行产业化规模生产;开发出用于发酵乳生产的不同功能特性的益生乳酸菌,进行产业化规模生产。

  (4)开发适合工业化生产的凝乳酶技术,并完成中试生产;开发新型功能性乳制品,并进行产业化生产;开发蛋白质分级分离技术及配套设备,其中MPC、MPI进行产业化规模生产。

  (5)开发适合中国人消费需求的奶酪制品、微胶囊包埋固态乳脂肪产品、低反式脂肪酸的奶油制品和曲拉、奶豆腐等生产技术和产品,并进行产业化规模生产;进一步提高婴儿配方乳制品的母乳化程度,研制出更加接近婴幼儿营养需要的生产技术和产品。

  (6)开发资源节约型微滤除菌设备、超高压均质设备、膜浓缩设备、低温真空喷雾干燥设备、重制奶酪无菌罐装设备、多效低能耗热蒸汽浓缩设备等生产技术;开发出资源节约型乳制品包装用材料,并进行产业化生产。

  2、通过联盟推动技术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加快构建技术创新链

  (1)本联盟将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需求主体、投入主体和成果享受主体。在承担国家重大技术创新任务的过程中,根据企业需求提出科研项目,由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研发,由企业提供产业化示范。并要求承接项目的企业以某种形式提供配套资金或(其他形式)资助。这样可以“有的放矢”地直接解决行业内的重大共性技术问题,实现技术突破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有利于建立核心技术标准,科研成果可以直接产业化推广,起到了支撑和引领产业技术创新的作用。

  (2)联盟由在行业内从事多年技术服务、有着丰富的承接行业上下游技术转移经验的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调和组织,可有效地发挥中心所特有的与企业紧密、了解企业技术需求,与大学沟通顺畅、掌握行业前沿技术信息的专长,积极推进联盟内部各项工作,并聚集和整合创新资源,形成产业技术创新链。

  (3)联盟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共同协议,并以具有同等效力的研发合作协议的形式明确各研究项目,目的就在于在相关法规规定下,切实完成各项研究任务,保证企业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进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总之,这些以企业需求为目标所提出的科研项目,是保证乳业联盟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随着企业技术需求水平的不断提高,联盟的技术支撑能力也将不断增强,在市场机制下,乳业联盟将成为我国乳业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的有效载体,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从而有效加快技术创新链的构建。

  三、如何加强联盟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建设

  联盟首先按照协议书规定建立组织结构。组织结构完成后联盟尽快建立和完善运行机制,有效提高了联盟动力、市场推广、诚信度、联盟运行效率与效果,有效保证了联盟收益分配的公正性与客观性,从而进一步提高联盟成员合作的积极性。

  在实践中,我们认为乳业联盟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联盟的动力机制、分工机制、协调机制等有关机制,其整体运行框架。动力机制是指通过利益驱动、优势互补、政策推进、发展需求等因素,激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产生结盟意愿,提高结盟兴趣,巩固联盟发展的有关政策、制度和运作方式。利益驱动对企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分担企业的研发风险,缩短研发时间,抓住市场机遇获得更多利润。

  联盟采用灵活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包括完善的工作机制和职责明确的组织、办事机构,形成了清晰高效的分工和协调机制,从而为联盟的企业间联合技术创新、企业吸引力的提升和凝聚力的增强、产业链合理整合等各方面提供了牢靠的机制保障和源源不断的动力。乳业联盟尝试实行分级会员制度,会员按照参与程度由高到低分为核心会员、推广会员、普通会员和观察会员。联盟下设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和秘书处。

  同时联盟充分发挥“自主、自理、自强”能力,按照章程规定,独立自主开展各项工作,依照市场的需求开展活动,发展会员;通过大力开展的各种技术交流、合作和服务活动,有效激活了联盟对产业的能动作用,取得经济来源,完善联盟的自我造血、自我更新的机能;同时,将自身发展与国际产业大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从而避免故步自封,因循守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