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技术是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领先技术,为我国和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了杂交水稻产业的整体健康发展,确保杂交水稻技术长期世界领先,2007年10月,杂交水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目前,联盟已发展成为拥有82家企业、科研单位和大学的全国性行业自律组织。
一、联盟面临产业技术进步问题
尽管我国杂交水稻产业科技已长期领先于世界其他任何国家,但杂交水稻产业科技发展仍存在一系列障碍:
(1)在两系杂交稻产业技术发展所面临的困难中,尤为突出的是种子生产的安全性问题,具体表现为:制种过程中,两用核不育系易受连续低温的影响,使育性由不育向可育转换甚至恢复可育,导致制种的风险很大;不育系繁殖过程中,易受连续高温的影响,使育性由可育向不育转换甚至完全不育,导致繁殖失败;两用不育系育成时,起点温度符合审定和推广应用标准,而在生产上应用几年后,因育性漂变和提纯复壮的技术不完善,致使起点温度变得越来越高,最终生产上不能应用。
(2)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已被广泛应用,绝大部分局限在杂交籼稻,而杂交粳稻技术还未被广泛推广。因此,杂交粳稻发展空间巨大,将是未来粮食产量重要的增长点。杂交粳稻同杂交籼稻一样具有突出的生长优势、产量优势及抗性优势,要进一步提高粳稻的产量水平,造成杂交粳稻产业发展速度缓慢的主要原因是,目前杂交粳稻推广应用的品种主要是三系杂交粳稻,不育系为BT型,该类不育系育性在高温条件下不稳定,柱头外露率较低,致使种子纯度和产量不高,这严重制约了杂交粳稻的快速推广,导致杂交粳稻尽管研究应用了30多年,在生产上应用的面积仍然较小,仅占粳稻种植面积的5%,其优势水平远未得以发挥。
(3)杂交水稻主要还是种内的杂种优势利用,同时还少量利用了种间杂种优势和远缘有力基因资源。但是种间、属间乃至科间强大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目前还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4)农作物具有区域生态适应性。杂交水稻向目标国推广之前,需要进行考察、适应性试验、试种和示范、技术培训等,因此需要大量财力及人力的投入,而目标国几乎都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和农民不会承担这些前期费用,而这些费用对于国内目前规模的种子企业却难以承受。
二、如何围绕产业技术进步加快构建技术创新链
产业联盟通过整合协调成员单位的优势资源,形成优势互补、科技资源共享、创新成果快速转化的共同体;通过引导创新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提升成员单位在杂交水稻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化水平。各成员单位充分利用已有的实验条件开展杂交水稻研究和产业化开发工作,并采取关键技术创新研究、示范推广和产业化开发的上、中、下游协同联动的合作方式。
经协商讨论,制定了联盟“十二五”工作规划:
大学作为上游主要负责杂交水稻共性技术、瓶颈技术的攻关及知识产权创新。主要工作目标为使杂交水稻的育种效率提高10%,育种进程缩短10%;申请发明专利10项、新品种保护4项。
科研机构作为中游主要开展杂交水稻亲本材料的研究与创制、适于我国不同生态区的杂交水稻新品种(组合)选育、安全高效繁殖制种技术研究及行业标准制定,主要工作目标为培育的新品种(组合)增产5%以上,原种纯度提高到99.98%,杂交种纯度提高到98%,实现杂交稻亲本繁育产量比现有水平提高10%以上,制种产量比现有水平提高10%以上,栽培效率提高10%;申请发明专利5项、新品种保护3项。
企业作为下游重点开展杂交水稻新组合示范推广、安全高效繁殖制种技术应用及杂交水稻产业化综合配套技术集成研究,实现创新成果的快速产业化。主要工作目标为建设联盟电子交易平台,实现杂交水稻种子及相关产品交易效率提高20%。
三、如何加强联盟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建设
1、建立了开放的组织管理模式
针对杂交水稻产业面向三农、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多而规模小的特点,联盟成员单位实行进出自由的开放式动态管理,理事会和专家委员会成员相对固定,由分中心负责日常管理,分中心相对中立、公开公正,具有独立事业法人资格。联盟成员单位分为核心层和合作层,核心层与分中心签订了规范的合作协议。核心层主要任务是联合共性瓶颈技术公关和建设杂交水稻公共服务体系,合作层依托该服务体系,开展更广泛的合作交流。联盟理事会主要负责研究制订行业发展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主要负责行业重大技术、共性技术和瓶颈技术路线的制定和指导。
2、开展了行业内的公共服务
联盟已运行了杂交水稻种子出口绿色服务通道,组织了杂交水稻生态适应性试验,出版了科技专著《中国杂交粳稻》、《杂交粳稻理论与实践》和工作简报,开通了电子信息资源交流网站,成立了通讯工作小组,组团参加国内外商务活动,以上均是免费为成员单位提供服务。下一步,联盟拟建立种子电子政务交易服务平台,在为成员单位服务的基础上,对杂交水稻种子行使质量监管、行业信息服务、专家咨询等职能。
3、推行了联盟项目管理办法
2010年,分中心组织联盟部分成员单位共同承担了国家863计划“杂交粳稻育种及两系杂交稻现代繁种技术研究”重点项目。为进一步加强产业联盟科研项目实施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联盟秘书处牵头制定了“杂交水稻产业联盟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该管理办法对项目监督管理、知识产权保护、考评机制及产学研贸结合等方面都进行了约定。
4、建立了杂交水稻知识产权保护公约
种质资源交流不畅是制约杂交水稻新品种选育速度的严重弊端之一,为了加强育种单位及育种家之间的种质资源交流,保护交流双方的利益,联盟制定并推行了杂交水稻知识产权保护公约。公约明确了亲本材料、中间育种材料、特异资源材料及育种信息交流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