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联盟]“合作是迎接电动车产业新变革与挑战的必由之路” ——独家专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侯福深

  中国汽车报(独家专访)记者 施芸芸

  2009年,我国启动了“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当时谁也没有想到,在短短的十年时间里,我们不仅连续多年稳坐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产销国的宝座,而且还凭借着自身的技术积累和市场优势,成为了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军者,甚至带动了全球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兴起。这一切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多年来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支持,也离不开本土消费市场所展现出的无穷潜力和增长空间,但更离不开整个产业对自主技术不断进步和提升的追求。如何在较短的时间里,利用较少的资源推动更多、更好的技术成果诞生?与产业一同起步、成长、壮大的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用十年的努力找到了答案——“合作”。近日,在联盟迎来十周岁生日之际,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侯福深接受了《中国汽车报》记者的独家专访,在交谈过程中发现,联盟既是新能源汽车行业集中优势资源、合力攻关共性技术的重要平台与优秀代表,更为中国汽车产业推动产学研合作、互利共赢找到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与执行路径。侯福深认为,“十四五”时期将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能否把握先机、决胜未来的关键五年,而合作,则是我们继续扩大优势、迎接新变革和巨大挑战的必由之路。

  集聚资源 协同创新

  《中国汽车报》: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全球交通领域解决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成为汽车强国的必然选择,请问联盟成立的背景和初衷是什么?

  侯福深:2010年11月23号,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新能源汽车列为七大新兴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企业在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及产业推广方面投入逐渐加大,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也进入了加速发展的新阶段,车型数量和产品系列化都走在了世界前列,但在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动系统等核心零部件、关键共性技术和标准法规方面,我们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具有较大的差距。

  我们看到,当时单个企业的研发效率和产业化能力不足以与国际水平相竞争,创建新型技术创新组织就成为了集聚创新资源、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突破产业发展技术瓶颈,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缩小差距的最好途径。基于此,2010年12月,在科技部的支持下,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正式成立,成立之初即以“立足自主,合作创新,互惠共赢”为宗旨,以推动我国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共性技术及重大前沿技术的自主发展,打造产学研用多赢的科技创新平台为中长期工作目标。

  《中国汽车报》:我们都知道,对于中国车企来说,尤其是整车企业之间,抱团合作一直都不太容易,在联盟成立初期,是否也经历了从“心怀芥蒂”发展到精诚合作的过程?

  侯福深:确实,中国汽车企业规模和体量都相对跨国公司小一些,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起步阶段,市场还未形成强大支撑,行业间更需要开展合作,共同进行一些共性技术的研发与攻克。其实在联盟的平台上,大家合作的意向比较强烈,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第一次联盟成员前往吉利汽车进行课题探讨时,当时吉利汽车非常开放,积极带领同行参观他们的实验室,这让大家非常意外,也收获很多,此后这一类的交流就逐渐多了起来。

  面向需求 共同投入 成果共享

  《中国汽车报》:请问联盟为何能成为大家开诚布公开展技术合作与互惠共赢的平台?

  侯福深:我认为,联盟能够成为大家互利共赢平台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是联盟成立的出发点,强调组织不走形式,技术成果出实效,一定要为行业自主掌握核心技术发挥作用。其次,我们始终围绕企业的共同需求。在电动车发展的初期阶段,我们围绕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热泵空调等动力性和低能耗关键核心零部件及高性能纯电动平台的研发开展工作;在快速发展阶段,我们又通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下一代低能耗纯电动轿车平台及整车技术开发”项目和12项共性技术课题的组织和承担,攻克和掌握了低能耗、电池成组、消防安全、无线充电、分布式四驱控制、轻量化及智能化控制等核心技术;如今产业发展进入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阶段,但安全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越发突显,我们重点关于电动汽车整车和动力电池安全问题,组织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安全长寿命客车动力电池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子课题《电池系统管理和热灾害防控技术》,围绕动力电池热管理技术、低温加热技术和消防安全技术进行研究,同时组织开展19项共性技术课题,围绕高电压平台技术、低能耗测试评价、整车安全预警技术展开研究。第三,我们设计了有利于企业间开展合作的工作机制。

  《中国汽车报》:您能详细介绍一下工作机制吗?联盟在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开展了哪些重要举措?

  侯福深:为了更好地促进联盟成员进行合作,共同攻关共性技术,联盟建立了“需求导向,共同投入、成果共享”的联合研发机制。具体而言,我们首先通过调研、走访等形式向联盟单位征集共性技术需求,经联盟技术专家委员会和企业专家共同讨论,遴选各阶段重点研发的技术内容,值得强调的是,我们最终决定开展研究的课题都是从企业实际需求所出发的,也只有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才能更好地带动成员共同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其次,我们通过联盟理事单位(企业)自筹经费的方式共同支持联盟的共性技术课题研究,事实证明,只要面向企业实际需求,并且最终能够产出有价值的成果,企业非常原因花“真金白银”来给予支持,十年来我们依靠联盟成员筹集的研发经费共计6500万元;第三,联盟共性技术课题的研发成果在联盟企业内实现共享。为了方便联盟成员进行资源和信息共享,我们搭建了共性技术成果及资源共享平台。以项目成果为基础,分享包括样车分析成果、专利分析成果、产业研究成果、技术跟踪报告及团体标准研究内容。联盟单位可通过独立的账号密码登录数据库平台,进行数据查询和下载,为联盟单位进行产品规划和正向开发提供了数据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探索了整车-关键零部件合作研发模式,国家项目和联盟共性技术课题的组织不局限于联盟内的单位,是通过在行业内广泛征集优势企业开展研究工作,形成了多组“整车-零部件-高校”联合开发的稳定合作关系,一方面,企业降低了前期研发成本,缩短了产品开发和验证进程,加快了产业化发展速度;另一方面,通过深度合作,高校为企业培养和输送了对口人才。

  “十四五”时期至关重要 合作势在必行

  《中国汽车报》:回顾过去十年,您能否简要总结一下,联盟在产业进步的整体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推动作用与积极影响?

  侯福深:联盟在我国电动汽车产业进步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联盟作为产学研用创新平台,聚集了产学研用优势资源,联合上下游力量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电动汽车行业技术的全面进步,提升了产业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创新效率;第二,联盟始终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培育自主研发零部件龙头企业,建立整-零联合开发模式,共同开发产业链中急需的关键零部件产品,如EABS产品、热泵空调产品、两挡变速器产品、轮毂电机产品等,完善关键零部件产业链,降低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第三,为促进联盟成果在联盟单位内的充分共享,联盟一直高度重视内外部交流工作,不断创新技术交流和培训形式,提高技术分享频次,真正地做到了让为一线技术人员获益,对行业人才培养贡献了力量。

  《中国汽车报》:展望“十四五”时期,请问您如何看待新时期我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联盟未来的规划如何?

  侯福深:“十四五”时期,电动汽车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中国、欧洲、美国、日本等汽车产领先国家和地区及主要整车企业围绕未来汽车电动化发展达成高度共识,纷纷发布电动化战略目标,加快汽车电动化转型,但另一方面,我国电动汽车市场能否保持可持续快速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再加上外资整车企业在中国投资建厂,合资企业加大电动汽车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步伐,都将加剧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自主品牌车企将迎来更大的挑战。

  在我看来,“十四五”时期将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能否把握先机、决胜未来的关键五年,只有继续加强合作,我们才有望继续扩大优势,发展壮大,而联盟必将发挥比之前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企业和行业解决产业链中的一些共性问题,为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和产业进步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