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工联盟] 煤制烯烃或可“拯救”甲醇产业

  相对国际市场而言,我国煤炭价格低廉。将低价值的煤转变为具有高附加值的聚烯烃产品,可以大大提高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优化传统煤炭产业的产品格局。尤其在西部一些煤炭主产地,长期存在的运力限制使得资源无法外运。如果能将当地的煤炭转变为质量轻、价值高的聚烯烃产品,既可以大大减少运输压力,又能实现产品的增值。

  这种从煤化工延伸至石油化工的技术线路,一方面或将引起石油化工原料路线的变革,另一方面,也可能使国内聚烯烃市场的竞争格局发生变化。

  2010年8月8日10时48分,神华包头煤制烯烃示范工程核心装置甲醇制烯烃投料试车,至12时生产出乙烯和丙烯。至此,国内首个煤制烯烃示范工程的工艺流程全部打通(见图1)。我国首次以甲醇制烯烃为切入点,实现了煤化工和石油化工的技术嫁接。

  根据资料,该项目是国家“十一五”期间唯一核准的煤制烯烃项目,也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采用煤基甲醇制烯烃工艺技术的化工项目。年产甲醇180万吨、烯烃60万吨,主产品包括30万吨聚乙烯和30万吨聚丙烯。

  据了解,聚乙烯和聚丙烯都是最常用的烯烃塑料,与包装、农业、建筑、汽车、电子电器等行业密切相关,市场前景广阔。包头煤制烯烃示范工程将从新的工艺路线上为国内塑料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材料来源。

  煤制烯烃经济优势明显

  传统上,我国一直用石脑油催化裂解制烯烃,一般的裂解工艺每产生一吨当量烯烃大约需3吨石脑油,煤基甲醇制烯烃的单位消耗量也在3吨左右。根据2010年8月份的数据,目前国内石脑油的市场价格都在5500/吨以上,而甲醇的市场价格基本上稳定在2200—2500元/吨。

  “如果项目建设在煤炭基地坑口,并且配备经济型的大规模装置,煤基甲醇的完全成本可以做到更低。”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产业发展部有关人士认为,60万吨/年煤基甲醇装置就可以使煤制烯烃项目在经济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与传统的石油化工技术路线相比,我们的单位产品成本费用降低了上千元。”负责此次煤制烯烃示范工程的神华包头煤化工分公司总经理朱平告诉记者。

  据悉,包头煤制烯烃项目每产出1吨聚烯烃大约需要用煤6吨,年用煤总量约为410万吨,由神华神东煤炭公司负责供应,铁路运输距离约170—200公里。其中气化煤价格在420元/吨左右,锅炉煤价格在250元/吨左右。按照保守价格估计,即使包头煤制烯烃项目的完全成本达到8000元/吨,产品可以实现的增值空间依然较大。截至2010年8月12日,国内聚烯烃产品的市场主流报价都在1万元/吨上下。

  事实上,根据神华集团煤制油有限公司所做的研究(2007年),虽然煤制烯烃的单位成本会随煤价的波动发生变化,但由于原煤在煤制烯烃的成本所占比例小于20%,煤价的波动对项目的经济性影响较小。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副所长刘中民曾对煤制烯烃与石脑油制烯烃两条路线在经济性上进行过初步分析。以60万吨/年煤制烯烃项目为例(见图2),当煤价为400元/吨时,对应的原油离岸价格约为30美元/桶。煤价从200元/吨降低至70元/吨时,对应的原油价格(23-25美元/桶)几乎不再变化,说明较低的煤炭价格并不能更有效地增加煤制烯烃的经济竞争力,主要由于煤炭原料成本在烯烃生产成本中的比重大幅度降低的原因。更高的原油价格,如145美元/桶,可以允许高达1360元/吨的煤价,烯烃生产成本仍然能够持平。

  “很明显,煤制烯烃生产路线具有显著的经济竞争力。” 刘中民说。

  “过剩”的甲醇有望消化

  甲醇是煤制烯烃工艺的中间产品,煤制烯烃需要有数量巨大且供应稳定的甲醇原料。业内众多专家认为,煤制烯烃是今后甲醇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国内低迷的甲醇消费很可能因这条石油化工原料路线的变革而获“拯救”,产能“过剩”只是暂时的。

  “目前煤制甲醇的产量占到国内甲醇总产量的95%以上。” 朱平告诉记者。

  同样是煤化工产业,如果将煤制烯烃视作新生儿,煤制甲醇显然已经成熟,甚至成长得有点 “疯狂”。自2006年以来,国内甲醇平均每年新增产能400多万吨。陕西省化工学会理事长、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贺永德分析指出,2009年国内甲醇实际产能为4180万吨,平均开工率不到80%。

  根据《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我国煤制甲醇的产量已经位居世界首位。但是,在目前的投资安全性、碳转化率、环境友好性、原子经济性和技术的成熟可靠性上,煤制甲醇依然是煤化工首选。

  给“过剩”的甲醇找出路,成了眼下的当务之急。“随着煤制烯烃和中东地区乙烷裂解制乙烯的发展,现有国内30万吨以下的石脑油裂解乙烯装置在未来将缺乏竞争力。” 亚化咨询分析师告诉记者。于是,煤制烯烃一举成为石油化工企业和煤炭企业同时延伸的领域。不同的是,对于石油化工企业而言,是向上游延伸,对煤炭企业而言则是下游。

  2010年2月3日,河南煤业化工集团与中石化签订了一份煤化工一体化项目合作意向书,着手中原石化乙烯原料路线改造。用河南煤化集团董事长陈雪枫的话来说,“就是要合作搞煤制烯烃项目”。

  5月20日,山西兰花煤炭实业集团与中石化南京化工公司在上海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山西晋城市合作建设年产180万吨甲醇、60万吨烯烃项目,项目总投资180亿元。

  目前,全国各地规划的煤制烯烃总产能超过2000万吨,这些项目一年消耗的甲醇将超过1370万吨。

  烯烃产业显现多元化格局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兼产业发展部部长孙伟善提供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国内的聚烯烃产能和产量增长迅猛。1990年,国内聚烯烃产能和产量分别为164.3万吨、116.2万吨,到了2009年,已分别增长至1828万吨、1633万吨。

  中国石化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市场营销研究所副所长余皎称,尽管供应量在大幅增加,2010年聚烯烃需求仍将稳定增长。孙伟善预计,从2012年到2016年,国内仍将有500万吨/年的缺口。

  除神华包头煤制烯烃项目外,2010年大唐多伦煤制烯烃项目和神华宁煤煤制烯烃项目也将相继投产。据悉,这三套煤制烯烃装置投产后,2010年煤制烯烃产能将达到156万吨,占全国聚烯烃总产能的6.9%。煤基聚烯烃走上前台,产业多元化格局初步显现。

  截至2009年底,我国聚乙烯产能合计903万吨,聚丙烯约925万吨。据统计,国内聚烯烃生产主要集中在中石化、中石油两大集团。2009年中石化聚乙烯产能占国内总产能的57%,聚丙烯产能占47.5%;中石油聚乙烯产能占国内总产能的34.5%,聚丙烯产能占28.8%。

  “煤制烯烃使聚烯烃市场多了一个重要的工艺来源,将会同石脑油裂制烯烃产生竞争关系。产品价格是否具备优势,还有待项目在商业化运行一段时间后,得到足够的数据,测算出真实成本。”亚化咨询的分析人士向记者表示,对于拥有大量优质、廉价煤源的企业,可以预见在聚烯烃市场将分得一杯羹。

  来自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的院专家称:“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和沿海石化产业集群的形成,压缩了我国未来化工产业的拓展空间。如何利用国内丰富的煤炭资源在内陆地区实现扩张,将决定石化产业的未来发展。”

信息来源:煤化工联盟网站